犯罪心理学资料整理
一、 证人在一些情况下易作出伪证,这些情况包括: 答:1、有的与当事人积有私仇,为达到报复的目的,便夸大或歪曲事实;2、有的与犯罪行 为或犯罪人有牵连,于是故意包庇、袒护、隐瞒事实或情节;3、、有的与犯罪人有某种身份
答:即犯罪人为蒙蔽侦查实现,逃避罪责,而出现的某些异常的行为表现。这些外部行为表 现是犯罪人有意制造的假象,与正常情况是不同的。其表现为:1、反常的积极;2、反常的 老实;3、反常的俭朴;4、记忆反常的清晰准确;5、行为活动反常地有规律。 二十三、 我国学者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代表性观点? 答:1、内外因素论;2、动力因素论;3、系统模式论;4、聚合效应论;5、综合动力论;6、 综合动因论。
二十四、 关于个体犯罪的社会学观点? 答:1、文化冲突理论;2、标签理论;3、紧张理论;4、亚文化理论。
二十五、 暴力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 答:暴力文化是有害的,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1、提供 和传播了攻击行为的方式和类型;2、唤醒个体意识中的攻击冲动;3、减弱个体对暴力行为 的敏感度;4、减弱个体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力;5、对问题解决方式产生错觉。
二十六、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依据? 答: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依据可以从环境和主体两个方面来看。环境方面主要因为:1、消 极的情景条件。2、群体内的不良气氛和群体压力;3、打防体系中存在的负面效应;4、教 化失误。主体自身因素来看,主要因为:1、作案成功体验。2、不良需要轻易得到满足;3、 犯罪活动中由于经验的累计和模仿、学习,形成犯罪思维定势;4、补偿心里,虽然受到处 罚,但犯罪认知结构和个性结构未得到矫正,因而产成“狱内损失外补“的补偿心理。
二十七、 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 答: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一方面需要来自外界的适宜的积极影 响;另一方面,需要个体自身还存在着某些积极的心理因素。
二十八、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已经形成犯罪恶习的犯罪人称为惯犯。
二十九、女性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恶逆变倾向
三十、 犯罪心里学的任务是:1、探讨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2、揭示犯罪心里活动的
规律:3、针对犯罪心理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犯罪的对策。
三 ^一、 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及预防的意义「:特点:1、主体主观因素是其犯罪的主要 原因,与环境关系不大。2、作案动机和目的具有特殊行。3、作案方式具有独特性:4、 作案手段具有相对稳定性。5、犯罪心理具有顽固性和难以矫治性。预防的意义:没找 到
三十二、
流窜犯罪行为的特点:1、隐蔽性与流动性:2、连续性:3、凶残性:4、结伙
性
三十三、青少年犯罪的一般特点有:1、低龄化趋势;2、违法犯罪突发性;3、暴力犯
罪突出:4、结伙犯罪突出:5、作案手段的模仿性:6、再犯比例高:7、因网络、毒品 而诱发的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
三十四、被讯问人之所以会有否认的供词,心理依据有:1、畏罪心理,自知罪行严重,
认为即使供认也难逃法网,于是矢口否认。2、恐惧心理,也就是对将要受到惩罚后而 失去前途、地位、家庭、友谊等的恐惧、顾虑,因而矢口否认。
3、侥幸心理,自以为 作案手段高明,公安机关不可能掌握证据,或自觉哥们二一起深厚,同伙不会出卖自己。
4、封建义气思想,为将义气,拒
犯罪心理学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