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讲究教学效果,强调“举一反三”、“循循善诱”。从多年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如果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用不当,就不能体现出其内在的优势。例如,教师提问前,头脑中先有了问题的答案,然后采用多种提问的方式,通过提问设疑,步步“紧逼”,最后回到问题的答案上来。这样,虽然一堂课下来,有问有答、课堂气氛热烈,但很明显,这样的教法,不能算作启发式教学,充其量只是教师的提问艺术比较高,可以通过提问兜圈子来启发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掌握了,但没有掌握提出问题的能力。当前, 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将教材中所有的知识全部进行讲解,所以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举一反三”启迪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将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并列,体现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所以,启发式教学也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步入教室, 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但曾几何时, 笔者将多媒体作为一个演示板, 将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扼杀, 被动地围绕着教师、教材、多媒体的演示来转, 一节课下来, 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学得辛苦,不但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不佳。(一)、网络环境下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要求, 转变陈旧的地理教学观念, 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 但传统的启发式是靠老师的文字语言和挂图、板图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虽有它的优越性, 但它也存在着启发过程较呆板、欠生动、费时的问题, 以致教学容量小, 影响教学效率。利用网络进行地理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先进的启发式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创设在网络环境下的启发式地理教学是新时期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二)、网络环境下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中的实施一、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启发式地理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为: 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 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是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 综合各种教学素材制作有关教学内容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 课堂上, 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兴趣, 利用课件展示教学信息,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接受信息, 最后学生归纳出教学的内容、原理、规律。基本过程如下图: 教师: 研究教学内容设计课件→创设情境→展示教学信息总结学生: 进入情景思考并接受信息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地位,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互动性较强,适合于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二、教学实践以《新兴工业区》一课为例, 分析在网络环境下启发式地理教学的应用, 笔者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把整堂课设计成六个环节,其教学流程如下表。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明确目标↓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些结合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案例的有关材料, 进行启发,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案例中的一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 利用多媒体设疑启发, 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比较分析,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学生根据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小组长归纳组员的意见汇报, 并提出小组内讨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选择相关的图、表, 利用多媒体演示加以启发, 扫除教学的障碍,培养学生的能力。↓最后学生将平时上网搜集到本地区类似工业的典型事例资料, 利用多媒体演示给同学看,让学生讨论当地工业今后应怎样发展,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1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最佳的新课导入是以最少的时间接近学生和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创设学习的情境,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因此在《新兴工业区》一课教学中笔者通过运用多媒体较快捷的特点演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偏离方向。 2 、网络环境下案例启发,活化教材内容案例启发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 由特殊归纳一般, 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规律性的东西, 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而案例的展示若只凭教师的口述,挂图和板图的演示, 是欠缺生动的, 因此在《新兴工业区》一课中, 笔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利用多媒体展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硅谷”这两个典型的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