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美猴王》学案
美猴王
美猴王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2、能有层次的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晰34 页 共 12 页
14.《美猴王》导学案
14.《美猴王》导学案 标题 14《美猴王》 学习目标 1、了解我》 2、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3、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胜利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 学习难点: 美猴王究竟“美”在什么地方? 学习内容 t 学习要求 一、练习回顾 1、《美猴王》选自《》第一回,作者是,代小说家,字,号。 2、观赏动画版《西游记》主题曲: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紧箍咒再念,没变更老孙的本色,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挤眼皮,能把鬼识破,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抖一抖威严山崩地也裂,哪里有难都想你,哪里有险都有哥,身经百战打头阵,惩恶扬善心如佛,你的美名万人传,你的故事千家说,金箍棒啊永闪耀,扫清天下浊。二、自学探讨: 1、字词积累: 镌()裂开()遂()涧()麋鹿()瞑目()石碣()径()呵欠()力疲神竭()乐不可支() 家产()抓耳挠腮() 2、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三、展示提升 1、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美猴王”它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调,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4、本文在语言艺术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四、阅读巩固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石猴来到世上、成为美猴王的故事。 五、抽测达标 学习反思 14、《美猴王》教学设计(语文版)
14、《美猴王》教学设计(语文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会给课文划分段落结构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会复述美猴王的故事;理解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运用老师示范,学生效仿的方法,分析美猴王的动作、语言,从而概括其艺术形象;师生合作总结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学习美猴王“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养成课外阅读文学著作的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把握美猴王艺术形象。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闻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2、什么是神话小说?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闻。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3、《西游记》共101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爱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观赏这篇课文。
二、阅读要求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2、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内容。
三、字、词的落实:“镌、裂开、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倦神疲”
四、赏析课文学生探讨,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开端):写石猴出世探讨要点:石猴不比
七年级上册《美猴王》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