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辞旧岁
爆竹声中迎新春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
老 舍
作家简介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 )顺序安排内容的,
可分( )个时间段:
时间
5
①
第1至 自然段(
);
6
春节差不
多在腊月初旬开始
②
第
自然段( );
7
除夕
③第8至
自然段( );
10
正月初一
④第11
至 然段( );
12
正月十五元宵节
⑤第 自然段( ).
正月十九结束
13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6段):描述在腊八到过小年的情况。
第二部分(7段):描述除夕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8-10段):描写正月初一情况。
第四部分(11-12段):描写元宵节盛况。
第五部分(13段)描写春节结束的情景。
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买杂拌儿
过小年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春节的高潮)
正月十九
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详写的部分是哪些?
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1、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品读鉴赏:
2、作者主要从哪个角度来描写“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他是从哪几个面写的?
3、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小孩子们: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品读鉴赏: ,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包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每部分都以表示( )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这种结构安排的好处是(
时间
)。
自然流
畅、脉络清晰
时间
给你的印象
风俗习惯
详写、略写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蜡八
腊月初九到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详写
忙碌
买杂拌、爆竹、玩意、年货
略写
忙碌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略写
热闹
大扫除、准备充足食物
略写
忙碌
做年才、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详写
热闹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详写
悠闲、快乐
铺户开门
略写
悠闲
看花灯、吃元宵
详
《北京的春节》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