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按、采、列、肘、靠八 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棚、捋、挤、靠、采及 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为“混元劲”。 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 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 的。那么如何来定义顺逆缠呢?当代太极拳界有许多种定义法。比如:
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依据一一掌心向内为顺缠,掌心向外为逆缠;
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一一手的运动方向顺时针为顺缠,反之为逆缠。
但这些都有不甚严密之处。因为苦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顺逆缠丝的依据,那 么在太极拳的招式中,有时两手既不向内也不向外的情况该如何判定呢?比如两 手背在腹前相对,向下抖劲。
若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往往手在完成一个顺时针(或逆时针)的 圆弧运动中,可能前半部分是掌心向外,而后半部分是掌心向内,这是两个完全 不同的劲力,又怎么能定义同一种缠丝劲呢?
若以手的运动是向心力还是离心力为判定依据的话,往往在太极拳中,手的一个 动作,一个缠劲,前半部分为向心力而言后半部分为离心力。所以这样定义也不 确切。
迄今为止,我认为近代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先生对于顺逆缠丝的定义是 合理的。
上肢(起于稍节):
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
大指领劲,其他手指逐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起于梢节):
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
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而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开形式。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之精华用两个字概括,叫“开合”;用四个字概括, 叫“虚实开合”;用八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由此可见“开合”二字道出了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开合”是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开后是合,合后是开,一开一合,道法自然。 以腰为轴,周身外朋内裹谓之合;以腰为轴,劲力四面放射谓之开。
就腰体运的外在形式而言,有双开、双合、左开右合、右开左合、上开下合、下 开上合等。
“开合”又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裆开三尺不为开”是指 要松胯,讲胯关节的开合。“转关之处须有开合”,这个开合是指关节的拉长。 经过不断的开合的训练,我们的各部分关节才有可能放松、伸展,最终点站达到 周身的松柔。
“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关节的合,还指通过“关 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
“引进落空合即出”,这里的“合”,是指力点的发放,指打击。
对上肢来说,顺缠为合,逆缠为开。对全身来讲,合时上肢顺缠,下肢逆缠;开 时上肢逆缠,下肢亦为逆缠。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讲的是太极拳所特有的阴阳之道和辩证哲理。就是太 极拳的形体语言来讲,每一个运动中都开合存在,相互包容,互为其根。比如“六 封四闭”中双手处分置于耳后,这时,双手为开,大小臂之间为合;前胸为开, 后背为合;上肢为开,下肢为合……就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而言,开为打击,合为 引化,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实上,开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击。可能一 个开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后半部分是打击。也可能一个合的动作
太极拳的精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