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重庆主城九区土地适宜性建设论文.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章研究区概况


(一) 区位概况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处东经105。11'〜
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 渡地带。东邻湖□耕地□草地□林地□其他用地
%;,占土地总 %;,占土地总面 %。如图3所示。
图3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现状(2000年)
饼图


在收集重庆主城区的土地利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再确定因素权重, 并建立GIS系统管理下的各评价因素空间属性信息数据库,接着利用GIS等软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 获得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理数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进行土 地利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点的分析。

(一)为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的选择和空间格局提供决策依据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开展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高,新增城乡建 设用地面积不断上升,导致我地资源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山城城市的土地资源本 身复杂的地理特性和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将其作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会面临很多的 限制和要求,在工程技术上也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同时也会为将来的城镇建设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安 全隐患。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进行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山地程度建设用地的选择和空 间格局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通过评价结果对研究区域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将未来城镇的发展 方向和空间布局尽可能的规划在适宜或比较适宜建设的区域。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经济发 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的安排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 的话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完善山地城市的土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
目前为止,山地丘陵地区的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盲目模仿平原低坡地区大中城市建设模式的现象, 在评价过程中也缺乏因地制宜、适宜自身生态环境、区位条件、安全影响等因素的评价方法体系。
本文研究是通过对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按照评价城市用地的要求, 通过运用技术,构建适合于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得出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可进行建设 用地利用的适宜程度。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证明该研究的可行性,选取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内,在已有的资料数据的基础 上,通过数字化建立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地理数据库。在GIS的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根 据研究区域特征,同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在 此基础上,对都市区进行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对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依据。论文研究的主要技术 流程图如下:
第二章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研究区土地刊用现状


2000年,重庆主城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和林地所占的比重较大,占到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 %左右。,%,是重庆主城区的主要 土地类型,其次是林地,%;其他类型的土地所占的比例如下:建设用地、 草地、水域用地、%、%、%、%。由此可以看出重庆主城区土地 利用中用于农业生产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未利用地和水域用地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
表2 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km2

草地
耕地
林地
建设用地
水域用地
未利用地
2000






2015






由表2可知,2000年到2015年的土地利用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建设用地增加了 ,
%,%,%;耕地降低了 %,%,水域用地也比原来的减少了 %。
由图4可看到2000—2015年土地利用的整体趋势,其中水域用地仍然处于平衡状态,耕地、林 地处于下降趋势,草地和建设用地处于增长趋势,说明这段时间的城市扩展加大,城市化水平也有 所上升,城市绿化程度也有所提高。
■2000年 *2015 年
图3重庆主城区2000—2

重庆主城九区土地适宜性建设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iupai21
  • 文件大小573 KB
  • 时间2022-06-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