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B 16
DB23
黑 龙 江 省
地方标准
DB 23/T XXX X—2019
榆树叶甲防控技术规程
危害等级2 II。预期危害程度及预期危害等级的划分标准见表1。
春季越冬成虫上树前后及卵期。
1. 3. 1生物防控
可采用如下方法:
a) 保护和利用跳小蜂、异色瓢虫等寄生性、捕食性天敌;
b) 于卵期,林间释放赤眼蜂,释放量依卵量而定,一般(20〜50)万头/hm2o
5. . 2物理防控
可采用如下方法:
a) 成虫上树前,在树干中下部环绕树干涂粘虫胶或缠绕粘虫胶带;
b) 产卵盛期收集、销毁叶片上的卵块。
5. . 3化学防控
可采用如下措施:
a) 越冬成虫上树前,用漠氤菊酯、氧化乐果等农药制成的毒笔,在树干的胸高处涂2个闭合环, 阻杀成虫,所用农药种类应符合GB/T 8321和NY/T 1276的规定;
b) 喷施氯氤菊酯、漠氤菊酯或其它高效低毒农药,所用农药种类应符合GB/T 8321和NY/T 1276 的规定;
c) 用手持式打孔机在距树干基部10 cm~15 cm处,与地面呈45°角打2 cm~3 cm深上下交错的孔。 然后用医用针管在孔内注射5 %毗虫□林原液, mL/cm胸径(其它浓度换算成等量),亦可注射符合 GB/T 8321和NY/T 1276规定的其它种类的内吸型杀虫剂。用小枝条将孔塞住,并在树干上进行标记。
5. 2. 1防控标准
危害程度达中度及以上或危害等级N II,危害程度及危害等级的划分标准见表2。
5. 2. 2. 1生物措施
可采用如下方法:
a) 保护和利用跳小蜂、蝎靖等寄生性、捕食性天敌;
b) 用白僵菌、阿维菌素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控。
5. 2. 2. 2物理防控
收集群栖树干等处的初孵幼虫,集中销毁。
DB23/T xxxx—2019
同5. 1. 3. 3中的b)和c) o
6检查验收
1检查时间及内容
化学防控在防控后3 d〜10 d进行,生物防控在防控20 d后进行。在设置好的标准地上调查防控前 自然死亡率和防治后死亡率。
2防控效果验收
以成虫或幼虫虫口下降率作为防控效果调查指标。在设置好的标准地上调查防控前自然死亡率和防 控后死亡率,根据校正防控效果确定是否需要补防。。
校正防控效果>95 %为防控成功,85 %〜95 %应补防,<85 %应重新防控。
7技术档案
应建立技术档案,内容包括:虫情调查、防控施工设计、各虫期采用的具体防控措施、防控效果调 查、检查验收等技术材料。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榆树叶甲形态特征及生物生态学特性
A. 1榆紫叶甲形态特征及生物生态学特性
成虫体长10. 5 mm〜 mm。近椭圆形,鞘翅中央后方较宽,背面呈孤形隆起。前胸背板及鞘翅 上有紫红色与金绿色相间的光泽。腹面紫色,有金绿色光泽。头部及3对足深紫色,有蓝绿色光泽。复 眼及上额黑色。触角细长,11节,棕褐色。前胸背板矩形,宽度约为长度的两倍。两侧扁凹,具粗而 深的刻点。鞘翅上密被刻点,小盾片平滑。腹部的腹面可见5节。雄虫第5腹板末端呈2孤形凹入,形 成一向内凹入的新月形横缝,雌虫第5腹节末端钝圆。卵长径1. 7 mm~2. 2 mm,短径0. 8 mm~l. 1 mm, 长椭圆形,咖啡色或茶褐色。初产卵壳表面油润有光泽,孵化前颜色变暗。
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等地。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上旬开始出现,5月上 旬卵开始孵化。老熟幼虫于5月下旬开始入土化蛹,6月中旬新羽化的成虫初见,当气温较高时与上1 代的成虫群集于树干上蔽荫处或树洞里越夏。一般于8月下旬出蛰活动,开始交配,但当年不产卵,1 0月初下树越冬。成虫不能飞翔,假死性较强。天凉时多于白天取食,夏日则白天潜伏于枝干或叶间, 夜间出来取食。成虫幼虫均沿叶缘取食使叶成缺刻,以夏眠前取食最多,虫口密度大时,常将叶肉食尽, 残留主脉。卵产于枝梢或叶片上。
A. 2榆蓝叶甲形态特征及生物生态学特性
成虫体长7 mm〜8. 5mm,体黄褐色,鞘翅绿色头顶有一钝三角形黑斑,前胸背板淡黄色,具3个黑 色斑纹,中间一个倒葫芦形,两侧为卵形。 mm, mm,黄色,梨形,顶端尖细,卵面密 布六边形点刻。卵两行排列成块,有卵7粒〜22粒。蛹长7. 5 mm,宽3 mm〜4 mm,污黄色。翅带灰 色,椭圆形,背面有黑色毛瘤8行,上生有黑褐色刺毛。末龄幼虫体长11 mm,体
榆树叶甲防控技术规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