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邓
主备人:邓坤霞
2 / 3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与迁与《史记》。
②了解本文的时代主备人:邓坤霞
8 / 31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六、结构概要
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点拨】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第1—2段——廉蔺简介
②第3—13段——完璧归赵
③第14—17段——渑池之会
④第18—21段——将相和(负荆请罪)
文章是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的。
1、分析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主备人:邓坤霞
9 / 31
这两段从哪些方面介绍廉蔺,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点拨】
廉——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
蔺——地位卑微,不为人知
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一贵一贱,一详一略,对比鲜明,同时又为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之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是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2、分析理解第二部分——完璧归赵
⑴开端(3-5)
主备人:邓坤霞
10 / 31
强秦索璧→赵王求使→缪贤举蔺→奉璧出使
⑵经过(6-9)
章台斥秦→持璧胁王→从者归璧
⑶结果(10-13)
毕礼而归→拜上大夫
①第3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
【点拨】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交代故事缘起,为相如出场作铺垫,情节陡然紧张起来,同时烘托相如胆识。
②第4段缪贤的话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
【点拨】宦者令缪贤的一番举荐之辞,虚写一笔,借人物的话从侧面表现蔺相如挺身而出,见识卓越,胆量超人。
③第5段从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中你发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主备人:邓坤霞
11 / 31
【点拨】出场便不同凡响,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并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的特点,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
④第6段秦王是否有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点拨】秦王的“大喜”与“左右皆呼万岁”以及表现出的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都可以看出。表现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迫使秦王十分被动。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
主备人:邓坤霞
13 / 31
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
3、分析课文第部三分—— 渑池之会
⑴开端(8-9段)——会前计议
欲会渑池→廉蔺之议
⑵经过(10段)——会上斗争
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
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主备人:邓坤霞
14 / 31
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4、分析理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