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发表意见。抒情手法考试说明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指出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以及有何表达效果。设题角度: (常见提问方式) 规范答题: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抒情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叙事抒情因事缘情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历史上的人、事、物“汝果要学诗先懂诗家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事物一、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 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开头两句,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 郁结的闷气一如风吹云散,心中有说不出的畅快。三、四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抒发他心花怒放的心情。 1、借景抒情二、间接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06 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 1分)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分)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