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笔法”学
金陵客 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今天读者不喜欢读杂文,应验了这句话。这不能责备读者,只能怪我们这些写杂文的人不争气。
时下杂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公式化、八股腔。1989年3月15“杂文笔法”学
金陵客 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今天读者不喜欢读杂文,应验了这句话。这不能责备读者,只能怪我们这些写杂文的人不争气。
时下杂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公式化、八股腔。1989年3月15日,严秀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愿“风华”吹皱一池春水》,说:“问题是杂乱纷呈,一齐都算入‘杂文’笔下,很多都是‘杂’而不‘文’的,普遍呈现出艺术与庸俗齐飞,深刻与浅薄并列的局面”;“太多的作者仍处于一般化、公式化与千人一面的惯性中,为此而引起了相当多的读者很大的不满。”这些议论,切中时弊,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
杂文的公式化、八股腔,是对杂文笔法多样性传统的背叛。
公式化倾向的产生,杨殿通曾经这样分析其原因:“在改革声中,我们的文体改革迟迟不前,无非受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总认为文体各有章法,动笔先想格式,而不是因对象和内容去创造形式。”作者认为,“传情达意,谋篇布局,有没有规律可循?毛泽东指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便是可循的规律。写文章模式化的弊病,不在于违背了这个规律,而在于格式千篇一律,就像旧八股,先破题,后起讲、入手、起股,最后束股。作文章把格式看得过重,人家那样写,自己也那样写,写来写去成了难变的程式,也就‘股’气缠身了。”(《“文无定法”议》,原载《人民日报》1987年10月12日)
杨殿通指出的这个原因,诚然是杂文界(当然远非仅仅杂文界)产生公式化倾向的原因之一,甚至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恐怕还不是根本原因。杂文笔法公式化倾向的原因之一,是“左”倾路线麾下“舆论一律”窒息人们思想的必然结果。这种“舆论一律”的影响,使得所有的人写作时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半步。就连文章的格式亦即笔法,也是以权威者的好恶来定是非。这就必然造成文章笔法的公式化。思想内容诚然是“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众口一词,人云亦云;谋篇布局又何妨“提笔照样板,依样画葫芦”,千人一面,大同小异。这种禁锢对杂文造成的危害,大家有目共睹。从“舆论一律”具体演化为“内容一律”和“形式一律”,是杂文公式化的根本原因。不抛弃“舆论一律”的戒律,要清除杂文公式化倾向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
独创不仅是一个笔法问题,更多的是内容问题。一篇杂文没有独到的见解,没有独到的眼光,是一定难以逃脱灰飞烟灭的结局的。但是,如果见解很深刻,眼光很深邃,却没有一种独到的笔法来表达,留给作者的遗憾也不会少多少。
独创不是绝对化的“唯陈言之务去”。推陈出新,诚然是独创精神的表现,而旧皮袋里装新酒,却也未必不是独创精神的反映。因此,杂文笔法的独创性,主要在于杂文家对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采取最富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形式,而这种说服力和吸引力又不在于杂文家自己的“自我感觉”如何,而主要在于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独创不是故作艰深。严秀先生在《编一本〈看不懂集〉如何》一文中指出:“这几年有好些文章实在叫人
“杂文笔法”学习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