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作画、写文章
这是一幅绝妙的深秋
吟诗、作画、写文章
这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前三句,并列着九个偏正关系短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一短语均为前偏后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了最简洁、最显明、最生动的描绘。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自然景物原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相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给予了感情色调,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把天际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天净沙秋思》堪称是景色与情思交融的佳作。 也可再这样引导:倘如把”枯”换成”春”,把”老”换成”玉”……那又应当是别一种景,另一种情。 这是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简洁的分析,既可以使学生在对诗意进一步的理解上,更好地熟读背诵,巩固第一步的”吟诗”,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其次步的学习--作画。 对于作画,我提出的要求是,只要把诗中写到的事物画出来,摆到恰当的位置上即可。 吟诗、写文章,这些都是语文课的内容,倘如把绘画作为语文作业,也许会有异议。但没有想到,一向对作业极反感的学生们,听到这一任务,特别惊喜,立刻动笔起先创作。一些原本对绘画不感爱好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一个学生在其次节的作文中写到:我不喜爱绘画,也不会绘画,但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就似乎早就摆好了等着我去画一样。 以上是第一节课的内容。全体同学在课堂内完成背诵,有绘画功底的学生已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可以在同学中传阅他们的作品,给不会绘画的同学以提示,没完成作品的同学可在课后完成。 其次节课,把学生的作品贴出来,用20分钟开一个小型展览会,评议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全班58位同学,画出了58幅不同的作品。当然,由于大多数学生绘画水平实在不怎么样,所以交上来的作品五花八门。枯藤、老树、小桥、流水还好说,大家基本会画。可是乌鸦不知画成的是小鸟还是小鸡,瘦马成了一堆白骨。有工笔画,有简笔画,还有新潮的卡通画。虽然水平有限,但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一些有绘画特长的学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当然不甘孤独,不仅画画得比较好,而且他们觉得这样的课让他们扬眉吐气,因为最终有了露一手的机会,他们的特长得到了同学的确定。而不会绘画的同学对自己原来在美术课
吟诗、作画、写文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