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生活之我见张明恒吴桥县东宋门学区信庄小学 2 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生活之我见吴桥县东宋门学区信庄小学张明恒提要: 低年级小学生随着环境的改变,在其心理发展的过程中, 会出现各方面的行为偏差, 其中“告状”这种行为偏差在他们当中最为普遍。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 这种偏差将很有可能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影响到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告状”的行为动机、目的, 并把这类行为归结成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心理行为: 妒忌性行为、报复性行为、表现性行为。通过调查与分析, 采用表扬- 矫治- 鼓励的方法进行了疏导,采用写优点卡、组织民主评议、设立“多官制”、开通心灵渠道等方法进行教育,力求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幼小人格。关键词: 调查分析疏导教育净化心灵健全人格在教学中, 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向教师报告一些教师认为是鸡毛蒜皮小事, 除一部分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最信任的人, 喜爱跟老师接近, 喜欢向老师诉说自己心中的小秘密。此外, 绝大部分的学生是用一种“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标准来评价事物。从实质来说, 都是心理异常的外部表现。为此, 要减少这种“告状”行为, 我认为应结合实际, 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 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 着重进行心理矫治与调控。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 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 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 提高小学生 3 心理健康水平这样, 既能增进学生和教师的亲密程度又保护了学生要求上进的积极性,还能健康学生幼小的心灵。一、“告状”现象行为分析低年级的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重要“飞跃”时期, 这时的好胜心、好强心正在逐渐加强, 喜爱听老师和长辈的表扬, 希望受到同学的关注。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 学生刚步入小学渐渐离开父母的羽翼呵护, 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很差, 于是“告状”现象在低年级小学生普遍存在。本人曾结合班级中“告状”事件作了调查, 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变化、行为的动机、目的。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它归结为三大类:妒忌性行为、报复性行为、表现性行为。 1 、妒忌性行为妒忌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情感, 是不甘心自己没有条件赶上别人而烦恼的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从内因来说, 小学生年龄较小, 知识较缺乏, 认识水平较低是最主要的。从外因来说, 有的家长错误的教育观点以及教育方法触发了学生妒忌心理。例如: 把自己小孩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对比, 使学生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低年级小学生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日益扩大, 置身于一种充满竞争的环境中, 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和学习生活中被突出了, 一部分学生甚至失去在家庭中“小皇帝”的地位, 产生了以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 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具体表现为他们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学生或和自己竞争的胜利者,有了一些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 4 2 、报复性行为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便耿耿于怀。这种学生极易受外界的暗示, 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有关的暗示, 更易引起内部心理冲突, 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