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过香积寺 五言律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译文及解释译文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
唐诗三百首 过香积寺 五言律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译文及解释译文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耀也显严寒。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藏之地,安稳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解释
⑴过:过访。香积寺:唐代寺院,《清一统志》:“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该寺建于公元681年(唐高宗永隆二年),故址已废。
⑵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顶峰。
⑶钟:寺庙的钟鸣声。
⑷咽:哽咽。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⑸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⑹薄暮:黄昏。曲:水边。
⑺安禅:指身心安稳进入清寂安静的境地。毒龙:佛家比方邪念妄想。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过香积寺》鉴赏
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潇洒不羁。由于“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查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衬托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突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原来就很安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奇的情调,显得更加静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非常荒僻而又幽静的境地。 五六两句,仍旧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精确、生动:山中危石屹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困难地穿行,仿佛苦痛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认真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洁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
唐诗三百首 过香积寺 五言律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