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与中国现代青年婚姻观的对比
【摘要】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一本长篇小说,以乡绅班纳特一家女儿的爱情婚姻经历为中心,向人们展示了18世紀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人文情怀,其中的婚姻观更是对后代产生的深远希望婚姻能带来生活的稳定,因此,在这种婚姻观下,夫妻间的感情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终身大事,更关系着两个家庭利益,社会关系的缔结。俗话说: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他的家庭。一个成功的婚姻不仅决定着夫妻双方的人生幸福,更有利于促进家族兴旺。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物质是保障生活的重要因素,在人们生存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大多数现代青年都生活在忙碌的都市,事物更新换代快,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少了,大众社会现象呈现出一种陌生化,但物质却是人们一直不可或缺的生活保障,所以青年人们也逐渐开始追逐物质力量,再加之人们的思想也渐趋理性和现实,这种追求金钱保障的婚姻方式也逐渐流行起来。没有物质保障的婚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俗话说:“贫贱夫妻百日哀”,贫贱夫妻当然也可以恩恩爱爱,但却始终离不开维持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更何况维持生计仅仅是人类的最低生活要求。所以,现代青年在婚姻择偶中将物质条件视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甚至,许多女性以美貌,身材为资本,试图通过婚姻去实现锦衣玉食的理想。故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追求物质保障婚姻也逐渐形成潮流。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流传下来的一个古老而又美好的愛情承诺,可见早在古代中国,就有着与相爱之人用度余生的婚姻向往。在中国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少先进的西方思想传入,开放自由的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少青年婚姻观也逐渐从保守转向开放,原本被压抑的情感也学会开始表达,对于婚姻,他们更崇尚爱情的滋润,灵魂上的相互契合与内心的感情的结合是促使美好婚姻的重要因素,在婚姻中原本处于被动方的女性也开始追求爱情。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佳话,他们在清华校园里相识,相知,相爱,俩人共同扶持,相濡以沫。在上海沦陷的动荡时期,为支持钱钟书的文学创作,杨绛任劳任怨,钱钟书也对爱妻感激万分,他曾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由此可见,感情是婚姻的基础,它使两人相互了解,在精神上也产生共鸣。这种理智与自由的结合使大多数青年以爱情为保证的婚姻幸福美满。
随着时代的演变,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的思想也逐渐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的影响,人文主义和女权主义等新潮思想也渗透进人们婚姻的选择。它强调平等,人人都应拥有选择的权力,摒弃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女性也拥有相等的权力。拥有平等观念的青年人在择偶方面更在意对对方意愿的尊重,这样不仅减少了双方的不和,更淡化了物质在婚姻中的枷锁地位。在这样以平等为基础的婚姻观的作用下,婚姻不再令人感觉不适,也不会因为婚后双方不和而困扰,这样的平等婚姻观也是不少现代青年所追求的。
三、《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与中国现代青年婚姻观对比
虽然奥斯丁早已离我们远去,但爱情与婚姻仍是时代经久不变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与中国现代青年婚姻观的对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