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肤附属物: 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 甲等。(1) 表皮在介绍生发层的分裂增长能力时,可引用一组数据来证实: “人体整个表皮一般每 3~4 周就全部更换一次, 人的一生中总共约要掉落 18 千克的皮肤碎屑”; 在介绍“经常晒太阳的人们为何皮肤会变得黑些”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表皮层一般分为 5层(1) 角质层(startumcorneum) :由8— 10 层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组成。细胞内的角质蛋白对保护皮肤免受物理( 紫外线、湿度、温度) 、化学( 酸、碱) 等因素的刺激。此外在角质层细胞周围包绕着丰富的脂质, 防止体内组织液外渗有一定的作用。角质层的形成和脱落经常处于平衡状态。(2) 透明层(startumlucidum) :仅见手掌和足跖的表皮。由 2—3 层扁平、无核、境界不清、紧密相连的嗜酸细胞组成。细胞内的角质母蛋白与弹性纤维融合后, 可防止水及电解质透入, 起到生理屏障作用。(3) 颗粒层(startumgranulosum) :由3—5 层与皮肤平行的扁平或梭形细胞组成。有细胞核、细胞间桥及张力原纤维, 胞浆内含有角质透明颗粒。该层是很好的防水屏障( 正常黏膜缺少此层)。(4) 棘层(startumspinosum) :由 8— 12 层有棘突、多角形的细胞组成。相邻的细胞间以桥粒连接, 有空隙, 淋巴液在此层流动, 供给细胞营养。棘细胞具有分裂功能, 可参与创伤的修复。(5) 基底层(startumbasale) : 又称生发层, 是表皮的最下层, 由柱状细胞组成。该层细胞间含有黑素细胞(约 lo%) ,可产生定量的黑素,其数量决定皮肤的颜色。基底细胞进行核分裂, 产生新的细胞, 逐渐向上推进形成表皮的各层。当皮肤受损时, 只要基底细胞尚在, 就会修复创面而不留瘢痕。角质层细胞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受到摩擦, 变成不易察觉的细屑而脱落。同时又有新的细胞从基底层产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由基底层白下向上移行到颗粒层最上层, 这一过程称为角化,需要 14 天;这些细胞通过角质层最后脱落下来,还需要 1
脸部皮肤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