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实验小学 吴娟芬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后写下的一首千古送别名诗。诗中通过写春天里送别好友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自己是李白,“进入角色”地来表心情,这就让学生 “入境入情”,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有助于感情朗读诗句。)
(三)理解第三、四句诗,入境入情。
1、不忍别,终须别,朋友已乘船远去,我们来学习第三、第四句。(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图文)齐读,边读边感知诗意。(生读)
2、(课件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
自读自悟:
(1)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一下这两句诗描绘出怎样的画面。
(3)想想李白此时在想些什么,体会诗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3、自学反馈。
(1)指名理解词语“孤帆、尽、唯见、天际”。
(2)理解诗句。
课件出示要求: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流向天边。)
(3)讲述意境。
课件出示要求:想象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说一说。
(提示学生看图)说到想象画面,你又想看——(看图)对,看这幅图。(并引导)还是把图变活,并说整个过程。(指名说)
(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好友乘坐的船越行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最终
5
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望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水天相接的地方。)
(4)创设情境,感悟情感。
课件出示问题: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为何还伫立江边望着滚滚东流的江水?他在想些什么呢?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依依惜别)是啊!帆已尽,可情未尽。朗读这两句诗时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并延长来读,就更有依依惜别的味了。
(评析: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寻思诗人的想法,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古诗意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加上朗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就更具效果。)
4、体验意境,入情朗读。
现在,你们就是李白,眼睛露出依依不舍之情,目送好友的船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深情吟读这两句诗相送。女生李白先来。目送好友,吟诗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温柔,读出延绵不绝的深情)男生李白来送。目送好友,吟诗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豪壮,读出滔滔不绝的深情)所有“李白”站起来,伫立江边,目送好友,吟诗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豪壮,李白的深情如长江水般源源不断)
(评析:让学生“角色转移”成为“李白”吟诗送友,以“身临其境”体验情感来促使学生感情释放,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高效感情朗读诗句。)
(四)总结全诗。
7
1、(课件出示全诗图文)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齐读)
2、诗句归类。(黑板上贴上“写人、写景、写物、写事”四项)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四句诗分别写在四张卡片上,四位同学各抽一张,认为抽到的诗句主要属于哪类就贴在哪一类的下面。
(1)学生抽本诗诗句卡片,贴上黑板归类。
(2)师校对卡片归类。(前两句主要写事,后两句主要写景)
3、品析写作方法。(出示填空课件,指名答)
诗中后两句表面写诗人看到的(景色),实际是诗人把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融进(景色)描绘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方法是(借景抒情)。
(评析:以游戏式、填空式总结文中写作方法,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件出示全诗图文)想象整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并说一说。(指名说)
(阳春三月,柳绿花红,景色艳丽,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跟李白告别,乘船向东而行,顺流而下到扬州去。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好友乘坐的船越行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望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水天相接的地方。)
5、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再次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读,师评)
三、个性诵读 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本诗无字图)这么美妙的诗文,我们应该积累起来,接下来
8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3、有感情地齐背古诗。
(评析: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让他们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可取得最佳背诵效果。)
四、拓展延伸 感受真情
李白与孟浩然情谊深厚,黄鹤楼这一别,时隔一年李白仍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让我们深情地朗读,感受他们深厚的情谊。(齐读《江下行》)
课件出示:
江下行
(唐)李白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评析:因古诗《江下行》情随《黄鹤楼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