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过演变的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摘要: 介绍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发展及线网架构和功能等级的划分, 综述了线网规模规划、系统规划、系统选型及资源合理配置。关键词:轨道交通; 网络规划;分层规划;资源配置 1 概况 1988 年 12 月,广州市和法国里昂市合作完成了《广州市地下铁道可行性研究——示例报告》,最后确定了旨在满足至 2010 年发展的“十”字形基础路网。规划的地铁路网由 2 条线路组成, 总长为 35km ,设 31 个车站( 包括公园前换乘站)。 1996 年5月 16 日开展“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工作,提出由 7 条轨道交通线组成的远景轨道线网构架,线网规模 206km 。 2000 年5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撤消番禺市和花都市, 改设为广州市番禺区和花都区, 按广州长远战略规划, 实施规划调整工作, 除已建成的地铁 1 号线和在建的地铁 2 号线外, 提出在 2010 年前还将建设轨道交通 3 号线、机场快线、 2 市郊列车等线路, 线网总长为 123km 。 2003 年新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成型, 提出了一个由 15 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条郊区铁路和3条城际线组成总长 717km 的远景轨道线网。同时提出,在 2010 年前建成 9 条线路总长 200 多 km 规模的线网。因此, 在规划理念上, 广州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经历了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战备型、 80 年代的客流追随型到近期的规划引导型的演变,这一演变也正是城市发展的写照。 2 广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背景 2000 年, 广州市番禺、花都撤市建区后, 城市形态由原南北 40km 、东西 50km 的“L”形城市形态变化为南北 120km 、东西 50km 的长条形,市区规模由原市区面积 增加到 , 城市空间布局在“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指导下, 形成“一江多岸、两个发展轴、两个转移带、三条用地带、三个大港、四个物流中心”的都会区结构。随着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 广州市作为华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急需巩固和强化城市地位, 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以适应并支持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目标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总体目标是: 使中心城区 3 及人口大于 50 万人口的边缘组团、卫星城(除南沙片区) 的时空距离基本控制在 30min 以内, 并通过与城际轨道交通的衔接, 使广州与佛山、东莞等周边地区交通时间基本控制在 1h 内。网络建成后, 以公园前、体育西路两站为中心, 按照居民平均出行时间 40min 计( 其中搭乘轨道交通 30min ), 线网覆盖面积占整个都会区 3 个发展带用地超过 50% , 其中珠江前航道发展带线网覆盖比例超过 80% , 线网承担全市机动出行总量的 40% ~ 50% 。并尽快形成轨道交通网络,实现轨道交通网络的规模效应,实现“公交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策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以上目标是以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为前提确定的。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经广州市政府批准的《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划了由城市轨道线、市郊列车线、城际轨道线三层线网组成的全长 717km
经过演变的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