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篇1: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育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化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前五名。
三、基本状况分析
1 、学生状况分析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爱好,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鸦片斗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第三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冲突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视“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模式:
预习+展示+反馈
五、拟用的教学方法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
3、讲解并描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育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注意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精讲多练。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育学生的创新实力和实践实力。
4、注意反馈,以单元为单位仔细组织检测,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刚好补救。
5、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化技术作为教学协助手段。
七、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驾驭基本的历史学问,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依次视察历史发展和改变,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相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实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实力。
八、教学设想
1、做好导学过程。
2、接着深化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学问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化和实力培育,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放高校生的优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尝试开展其次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提高学生的表达实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实力。跟踪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篇3: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安排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结合学校工作要求及学期、学生详细状况制定本安排:
一、学生状况
从上期平常学习和期末考试看,学生的基础学问驾驭得较好,学习习惯也还过得去,主要表现在上课基本都能用心听讲,课后刚好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做作业马虎,并且做完作业后不喜爱检查,甚至丢失学忆驾驭基础学问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xx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学问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很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学问活动。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鸦片斗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旺盛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其次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改变(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接着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爱好,使学生驾驭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育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实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
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