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shī jīnɡ):文王有声
《
诗经(shī jīnɡ):文王有声》
文王有声(yǒu shēnɡ),遹骏有声。
遹求厥宁,遹观厥成。
文王烝哉!
那么将它断为成王、周公以后之诗。《史记-周本纪》谓周武王死后,“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叛〕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成王既崩,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措〕四十余年不用。〞《大雅-文王之声》所言皆追述周文王、武王先后迁丰、迁镐京之事,又最后一章点出“诒厥孙谋,以燕翼子〞,这“子孙〞当是周成王、周康王,所以可把此诗产生的时代确定在成、康之际。
这首诗的主旨,前人多有阐述,而清代学者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最能道出诗人的良苦用心。他说:“此诗专以迁都定鼎为言。文王之迁丰也,‘匪棘其欲’,盖‘求厥宁’,以‘追来孝’耳;然已兆宅镐之先声。武王之迁镐也,岂徒继伐,盖建辟痈以贻孙谋耳,又无非成作丰之素志。故文、武对举,并言文之心即武之心,武之事实文之事。自有日进于大之势,更有事不容已之机。文、武亦顺乎天心之自然而已,夫岂有私意于其间哉?《序》云‘继伐’,固非诗人意旨;即《集传》所谓‘此诗言文王迁丰,武王迁镐之事’,又何待言?盖诗人命意必有所在。《大雅》之咏文、武多矣,未有以丰、镐并题者。兹特题之,那么必以建置宏谋为缵承大计。说者当从此究心以求两圣心心相印处,乃得此诗要旨。不然,泛言继伐,与诗无涉;即呆说丰、镐,于事又何益耶?〞
从方玉润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西周开国君主文王、武王的业绩所起的继往开来的作用。在周族的漫长艰苦历程中,最早是周始祖后稷被封于有邰
〔在今陕西武功〕,至十代孙公刘由有邰迁到豳〔在今陕西邠县〕,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又从豳迁到岐山〔在今陕西岐山〕,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文王、武王父子两代,文王继承前代的功业,当了“西伯〞,殷纣王分庭抗礼的地步,为灭殷奠定了坚实的根底;周武王秉承父志,又进一步扩展势力,再建都于镐京,终于完成了灭殷的统一大业。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的子孙面临的是如何稳固基业的问题。《文王有声》末章说:“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正点明了这个要害问题,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它的特色,可供借鉴:
〔一〕按时间先后顺序谋篇布局。周文王、周武王同是西周开国的君主,但他们是父子两代,一前一后不容含混,因之全诗共八章,前四章写周文王迁丰,后四章写周武王营建镐京,读之次序井然。诗题《文王有声》是套用《诗经》的惯例,用诗的开头第一句,但也很好表达出周武王的功业是由其父周文王奠定根底的。
〔二〕同写迁都之事,文王迁丰、武王迁镐,却又各有侧重。“言文王者,偏曰伐崇‘武功’,言武王者,偏曰‘镐京辟痈’,武中寓文,文中有武。不独两圣兼资之妙,抑亦文章幻化之奇,那么更变中之变矣!〞〔
诗经:文王有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