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拼音.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bù yù)拼音
访戴天山道士(dào shi)不遇
[唐]李白
犬吠(quǎn fèi)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shí jiàn)鹿,溪午不闻钟。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bù yù)拼音
访戴天山道士(dào shi)不遇
[唐]李白
犬吠(quǎn fèi)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shí jiàn)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fēiquán)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赏析颈联中“分〞和“挂〞的妙处。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道出了此诗的妙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2)全诗各句都不明言“道士〞和“不遇〞,却都是围绕“访道士不遇〞而展开的。首联写访道士时所见之景,只闻犬吠,不见道士出。颔联“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不闻钟〞暗示无人。颈联是在道院所观之景,这显然是不遇道士而出现的欣赏动作。尾联是以问讯的方式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


二:
《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1分)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2分)“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2分)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如果写出“反衬〞手法,而内容分析不合理只给1分)
2.(6分)① 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照应。
② 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欣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 尾联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


〞的惆怅。
 
译文
山泉流水声透过阵阵犬吠,桃花围着流水盛开。幽深的树丛里时而有野鹿跑过,静静的溪边午间没有钟声传来。飞泉挂在远处的碧绿山峰,野竹浮现于山间的青霭。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失意地在两三株松间徘徊。
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拼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可爱女生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6-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