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面对当前企业市场越来越专业化、科技化、复杂化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 扩大合作办学规模和形式, 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新思路, 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使校企联合办学与促进职业学校发展形成互动关系, 实现院校和企业互助共赢的良性环境。[ 关键词]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2006 年4月, 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在各地高职院校关于探索就业导向的实践中, 最具实效、带有方向性的就是校企合作。该合作模式在高校适应市场机制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校企共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学体系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校企合作则有 2 利于学校突出专业设置的实用性。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能有效地打破高校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 将企业最新的科技动向及先进成果引入到专业教学中, 优化教学体制,动态调整课程的开发。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人才的需求标准,企业最具有发言权。为使学校更好地了解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 高校应建立有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的建立为供需双方搭建了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 是学校联系企业, 企业又反作用于学校的关系纽带。企业将直接参与制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规划, 教学计划制定、课程与教材建设等多项环节, 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指导, 领航, 把关的重要作用。在这种双向参与的模式中, 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共建专业、共建课程体系等合作,可使高校与企业实现“共赢”。对学院来说,根据产业需求, 对现有专业进行重新规划和结构调整。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注重专业复合, 合理安排课程开发、教学组织模式, 增设市场急需的新型专业,改造或停招就业率较低的老专业, 使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 形成专业设置的自我调节机制与进程安排灵活的弹性模式。对企业来说。学院直接为他们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做到“零距离”上岗。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为使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衔 3 接,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 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和吸收企业技术骨干、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研讨和制定, 这样从根本上化解了学院办学、企业用人两方面的矛盾, 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通过校企合作, 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 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现社会资源教育化, 有效地加快高职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主要从事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 因此, 院校必须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相关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为学生毕业后就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但在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普遍不足、市场需求相对复杂的情况下, 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 因此, 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高校除由社会支持和政府资助外, 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引入企业丰富资源, 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 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 建设集“学做合一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