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淡化语法论”质疑——对中学近几年语法教学的反思摘要文章对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淡化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危害,提出了重新重视和加强语法教学的主张。关键词中学;语法;教学;暂拟系统;语法提要*** 近些年, “淡化语法”的观点在中学语文界颇为盛行。许多语文工作者,包括一些语法工作者,公然提出“淡化中学语法教学”的观点。对此, 我和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一样, 不能表示同意。在“淡化语法”论的影响下,中学语法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其表现如次。首先, 语法知识内容过简。近些年出版的几套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 1992 年 10 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即现在通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 语法知识短文内容越来越简, 许多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法知识被删掉了。以“新教材”为例,短语这一十分重要的语言单位,只讲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 2 语、主谓短语, 连极为常见的介宾短语、复指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都不讲。介宾短语,即由介词和它后边的词或短语组成的语言单位,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是必须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竟然没有它的位置。句子成分, 这样重要的内容,“新教材”中只是蜻蜓点水讲了一小页。复句中的承接关系、解说关系也不讲了。多重复句知识更是越来越简,插入语这样重要的语法现象也被舍弃。总之, 内容简而又简, 语法练习越来越少, 语法教学大有被取消的趋势。其次, 轻视术语教学。学习任何一门知识, 都离不开必要的术语,离开必要的术语,教学就无法进行。奇怪的是近些年一些语法专家对此也不予以重视, 有人说术语不同“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叫哪个都可以”,“名词术语在教学上是次要问题”。近几套语文教材,都不重视术语, “新教材”连主语、谓语的定义都不作交代,其它成分的定义更是只字不提。对动词的几种类型也不作交代, 只说“有的表示心理活动”,“有的表示可能、意愿”,“有的表示趋向”等,为什么不可以用个“心理动词”、“能愿动词”之类的术语呢? 又如, 短语一节,“新教材”讲了“动补短语”, 后面又补上一句“和动补短语相类似的,还有由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书后语法知识简表中则概括为“动(形) 补短语”, 到底叫“动补短语”,还是叫“形补短语”?为什么不可以用“后补短语”这 3 一明确的概念呢?又如,对疑问句的几种形式, “新教材”都作了介绍,可为什么不用“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几个术语呢?须知学生们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对这些概念所表示的内容,简直是了如指掌,所用术语相差无几,可“新教材”却“犹抱琵琶半遮面”, 避而不提这些术语。有些知识不给个明确的术语, 学生就无法记忆, 如上一套教材将动词短语分为下面几种: 动+宾、动+补、动+得+补、状+动、状+动+补+宾等, 别说学生, 就是教师也感到难记。术语不统一、术语多变、该用的术语不用,给学生学习语法制造了不必要的障碍。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不能给个明确的“说法”呢? 再次, 语法知识缺乏系统性、准确性。“新教材”尤为严重, 许多知识不够严密、准确。有的概念突然出现,让人摸不着头脑。如, 学生还未接触到句子成分时, 初中第二册在讲解“偏正短语”时,说“修饰名词的词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是状语, 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讲动补短语时,也说“中心语后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讲动宾短语时,说“受动词支配的词是宾语”。总之, 在讲短语时用了宾、补、定、状等术语,须知这些术语是针对句子而言的, 是句子的连带成分。上述提法显然是不严密的。假如我们分析句子“我认为,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最后”一词修饰名词, 你能说它是定语吗? 很显然,“新 4 教材”中的解说有失准确。再如, 一些知识未作交代, 语法练习中却作了要求, 使教师、学生手足无措。第六册 159 页, 练习中要求将一些成语按组合方式分类, 什么时候讲过成语的组合方式?根本就没讲过。还有,一些知识模棱两可, 如讲用符号法分析句子成分, 举例说明两种标示方法, 如分析“一轮红日渐渐升上天空”, 为什么不明确地确定一种分析方法呢?教材这样讲, 教师和学生必然感到无所适从。知识的准确性、严密性是科学性的体现,模棱两可则是教学中的大敌。在“淡化语法”论的冲击下,近些年,语法研究的文章和书籍越来越少, 翻开 80 年代的中学语文教学刊物, 语法研究文章比比皆是, 不仅指导了中学的语法教学, 而且促进了语法理论的研究。可是近些年,这类刊物中此类文章寥若晨星, 语法专著也很难看到, 这不能不使广大语文教师深感遗憾。造成这种现象固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淡化语法”论的影响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淡化语法”论的直接影响是使当代中学生汉语语法水平下
“淡化语法论”质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