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上午,上海市特级教师徐苗郎老师来到回民幼儿园观摩指导了王小雯老师的数活动"赛龙舟".徐老师表示很高兴看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主题背景下的数活动,她说:
上海市幼儿园二期课改以主题活动的方式整合幼儿园学习活动内容因而比较抽象,这对尚处于直觉行动思维水平的幼儿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传统的数学教育采取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集体教学形式和从知识到知识、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法,这和幼儿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产生很大的冲突,因此,许多幼儿一学数学就紧张,总是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融入主题的数学学的传授方式,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的生活体验,这如同拆除了幼儿与数学之间的围墙,拉近了幼儿对数学的心理距离,大大降低了幼儿学数学的难度。例如,“分类”一向是令教师十分头疼的教学内容,教师时常准备一大堆教具并讲得口干舌燥,幼儿还是不能理解、掌握。但分类学习如果与主题及生活情境相结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例1:小班幼儿在“好宝宝”主题中学做妈妈的小帮手,为锅子、瓶子找盖子,把一双双鞋子放进鞋盒,给一支支笔套上笔套,幼儿在游戏般的情境中把“娃娃家”收拾得整齐齐,还不断地“演绎”着生活中的一一对应,在比较中进行着匹配。
例2:在中班下学期“鸟”的主题中,幼儿发现天空中不断有鸟飞过,有些小鸟还经过活动室的窗台,对此他们极感兴趣。他们在一棵棵大树上寻找鸟窝,在书本上寻找不同品种的鸟,又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法表现各种鸟。教师也及时利用幼儿关注的热点,引导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运用已有的材料和经验对鸟进行分类。结果,幼儿不但从鸟的外形,还从鸟叫声、栖息地、食物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方法竟达八九种之多,这与传统教学“为分类而分类”的效果完全不同。例3:大班幼儿做了“男孩女孩有什么不一样”的调查,在对男孩女孩喜欢的玩具进行统计时,他们发现男孩和女孩的爱好有些方面很不一样,例如男孩喜欢汽车、飞机等,女孩喜欢娃娃、家居用品等。但也有许多共同的爱好,例如积木、拼图卡等。在商讨怎样用图表进行统计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将原本放在两个分类圈里的相同玩具,圈交叉的第三个小圈内,解决了对许多幼儿来说较难理解的交集分类。综上所述,幼儿在主题情境中动手动脑,努力完成他们所面临的工作,这才是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幼儿只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使数学学习由难变易,取得实效。
四、对主题活动中幼儿数学学习的再思考:多年来,我在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下,摈弃了单纯以数学知识体系为依据的幼儿数学教育方式,遵循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学习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为目标,并逐步形成了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的幼儿园数学课程模式。然而,分科课程与主题课程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我的幼儿数学教育模式也不例外。有些教师问我:现在开展主题活动是不是意味着分科教学过时了,以前的改革白改了?究竟分科教学和主题学习孰是孰非呢?我认为每一种课程体系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价值。二期课改中的数学教育并不是否定过去的改革成果,而是试图将数学和其他领域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融入到幼儿的生活情境之中。据此,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有所改变。首先,必须确立教育的整合观。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一个个领域的学习内容相加,也不是在一个活动中拼合几个领域的学习内容,而是从幼儿的真实生活出发,把多个领域、多方面的经验放在一起来考虑。例如,主题活动中幼儿可以积累哪些基本经验?这些经验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它对幼儿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可通过哪些活动逐步积累?幼儿会产生哪些问题,可通过哪些方式去体验和解决,会怎样表达和表现?等等,其中不乏数学教育内容。考虑这些问题的前提不是某一学科,而是幼儿的生活和需求。因此,熟悉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的需求是一切主题学习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其次,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从分科需要或从主题需要去思考问题,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数学融入主题以后,不是先立足于数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然后“打进主题”,而是立足主题的内容与要求去发掘数学教育内容,使数学成为主题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大中小三个年龄班都有“水”的主题内容,也都有用瓶瓶罐罐玩水的活动,我们就按照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小班幼儿就用大小不同的瓶罐把水倒来倒去,感知不同大小的瓶罐盛水量有所不同,并体验水的流动性。中班幼儿则将几个大小相同的瓶或罐按水量多少有序排列,教师还适时地提供数字卡片,启发幼儿开展卖饮料的游戏。幼儿联系生活经验将数字卡当标价牌与瓶罐对应,按照水量多少排出2元、3元、4元、5元、6元(矿泉水)及4元、5元
幼儿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