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一、药物与毒物药物: 是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各种化学物质。单独应用于动物的药物统称为兽药。在临床上, 兽药还包括能促进动物生产、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各种化学药物。毒物:是指能对动物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化学物质。药物超过一定的剂量或用法不当, 对动物也能产生毒害作用, 所以毒物也包括中毒量的药物。这也就是说药物和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二、制剂和剂型药物原料来自植物、动物、矿物、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等。为了使用安全、有效和便于保存、运输,原料药在使用前要加工制成一定包装或规格的药品,称为制剂。经过加工的制剂有多种形式,即为剂型。临床上常用的剂型一般分为四大类 1 、液体剂型如溶液剂,注射剂,酊剂,糖浆剂,醑剂,甘油剂等。 2 、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型,浸膏剂。 3 、固体剂型如粉剂,片剂,胶囊剂,丸剂,栓剂,锭剂,曲剂,糕剂。 4 、气体剂型如气雾剂三、普通兽医药理学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 包括病原体) 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一方面, 研究药物对动物机体作用的规律, 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 把这部分叫药物效应动力学, 简称药效学; 另一方面, 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以及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把这部分叫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学。(一) 、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动物机体组织间的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 凡是能使机体生理和生化反应加强的称为兴奋, 主要引起兴奋的药物称为兴奋药; 相反使机体活动减弱的称为抑制, 主要引起抑制的药物称为抑制药。(二) 、药物的作用方式药物作用的部位在用药的局部, 叫局部作用。如松节油涂布于皮肤, 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神经末梢产生的局部麻醉作用。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分布于全身而发挥作用, 叫吸收作用或全身作用。如吸入麻醉 2 或使用全身麻醉药。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目器官产生的作用, 叫直接作用或原发作用, 如洋地黄对心脏的作用, 在发挥强心作用的同时, 间接地能够增加肾脏的血流量, 表现为利尿作用, 使心性水肿缓解甚至消失,把这种作用叫间接作用,又叫做继发作用。(三) 、药物的选择性药物的选择性是指机体各组织和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有表现强弱明显不同的药物效应。如治疗量的洋地黄对心脏有高度的选择性,使心脏收缩机能加强,而对其他器官基本没有收缩作用。(四) 、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药物对动物疾病产生治疗效果的作用叫治疗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甚至能产生对机体不利的作用。把这种作用叫不良反应。治疗又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主要针对病因,例如化疗药杀灭病原微生物以控制感染。对症治疗主要针对症状,例如镇痛药可以减轻或消除疼痛,但不能解除发生疼痛的原因。不良反映一般分为副作用和毒性反应。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使用治疗量是,药物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反应是指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比副作用对机体的危害性大。不良反应还可因某些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引起, 把这种情况也叫做继发性副作用, 如在成年草食性动物的胃肠道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生存, 在菌群之间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共生状态。如果长期应用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 尤其是口服此类药物, 对药物敏感菌株受到抑制, 菌群之间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 而不敏感的微生物如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大量繁殖, 造成中毒性的胃肠炎和全身感染。把这种继发性的感染叫二重感染。不良反应有时还表现为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或特异性反应。(五) 、药物的效构关系药物的效构关系是指特异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效应有密切关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能与同一受体结合产生激动作用。例如氨甲酰胆碱和麻黄的结构分别与体内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的结构相似, 因此它们就有拟乙酰胆碱和拟肾上腺素的作用。(六) 、药物的量效关系药物的量效关系是指一定范围内, 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种关系能够定量地分析和阐明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药物的剂量的大小关系到进入体内血液浓度高低和药效的强弱。剂量过小, 不产生任何效应, 称为无效量。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 称为最小有效量。随着剂量增加, 效应强度相应增加。如果达到最大效应时的剂量, 称为极量。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范围称为治疗量。极量后如果再增加剂量, 会出现毒性反应, 出现中毒的最小剂量称为中毒量。中毒严重引起死亡的剂量称为致死量。药物的最小有效量和中毒量之间的范围称为安全范围。 3 所以说药物的常用量或治疗量应该比最小有效量大些,但比极量小些。作用强度剂量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安全范围(七)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 、剂量药物的剂量是决定进入体内血液浓度及药物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 2 、剂型剂型对药物的吸收影响很
药理总结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