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宿命意识.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宿命意识摘要:中国传统小说总带有一种宿命意识,即从小说一开始,就注定了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结局, 本文着重分析其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体现。这种宿命感又与西方文学传统中的命运不同, 它带有世俗的民间性, 也具有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因果论色彩, 使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具有完整性、解释性特征。论文关键词:明清小说;宿命;民间性;因果论宿命一词, 源出于佛教, 佛教宿命之说认为世人过去之世皆有生命, 辗转轮回, 故称宿命。而这里所说的宿命意识, 是指为生来注定的命运, 世事变迁、人生际遇都是命运或“天”注定的,这种意识在传统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中都有展现。一、宿命意识在明清小说中的表现中国传统小说通常带有宿命色彩,这在代表传统小说高峰的明清白话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作品在一开始就会出现对故事走向和人物结局的暗示, 并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不断向之前的暗示靠拢,一步步走向必然的结局。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虽受“七分事实”的限制, 但也有毛纶、毛宗纲父子加入的总述:“话说天下大式,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第一回) 三分势必归一。诸葛亮初登场就有后人诗叹“星落秋风五丈原”的谶语(第三十八回) ,也预示了后文诸葛禳星失败的必然。似诸葛亮这般“多智而近妖”亦难违天命,何况他人。《水浒传》中开篇写石碑“遇洪而开”误走妖魔, 致使天罡地煞闹遍赵家社稷, 而一百单八将既是星宿, 必将归位, 也预示着他们的死亡。《封神演义》中周武伐商也是因为商纣无德,亵渎女娲,女娲看出商气数将尽,周出祥瑞, 妲己则是受女娲之命蛊惑纣王。《西游记》中西天取经九九归真, 八十一难自有定数, 四人取经更是等待已久的赎罪之旅。而表现最为突出的就要算古典小说之大成《红楼梦》了, 无论是前文顽石化身通灵宝玉下界, 木石前缘, 亦或是“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第五回) 的爱情故事走向, 太虚幻境中“千红一窟, 万艳同悲”的十二钗判词, 都预示着大观园中人物命运的悲剧走向。二、宿命意识的民间性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宿命意识与西方的命运观不同,它起于民间,自然带有民间文化的色彩。西方传统中人的命运最先由神的预言展现, 预言明确而不容置疑, 人会因不甘屈服而反抗, 在反抗与躲避中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指向,比如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命运。而中国小说中的宿命只有神或“异士”知晓, 他们偶尔会给人以暗示, 但往往不会明确预言, 天机不可泄露只可意会。大多数人物对于自身命运毫不知情,极少数人物,比如贾宝玉、诸葛亮, 他们对于命运也只是略窥一二。宝玉游太虚幻境, 看到了朦胧暗示的判词, 警幻仙子犹恐泄露天机,不肯让他多看;一面又“醉以美酒,沁以芳茗,警以妙曲”(第五回) ,只恨宝玉不能领悟。民间文化中对于命运和神的信仰很世俗化和功利化,人们的信仰都是为眼前之事服务,社科论文黛玉幼时看病, 宝玉的疯癫之症, 都是由跛足道人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宿命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99 KB
  • 时间201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