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论文.doc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论文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 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 提出问题, 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经过创造想象, 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点做法。 1. 诱发动机, 创设情境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 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 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 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 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例如, 导入新课时, 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打开思维的门扉, 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有丝分裂”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 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 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 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 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 在讲“水分代谢”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 重量会增加; 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 重量会减小, 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并由此产生了思考, 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 接着通过讲授、讨论, 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cOm 在课堂小结时, 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 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 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有丝分裂”时,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的数量关系总结如下表: 细胞周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个数 2n2n2n4n2ndna 分子数 2n → 4n4n4n4n2n 然后问学生:“这些数量关系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呢?”同学们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 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意见。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思维动机, 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节上, 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即在每个教学环节, 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 提出思考性问题, 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 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 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 活跃思维, 诱发兴趣,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 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 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 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 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 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 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又如, 在讲“自然选择”时, 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 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2. 制造矛盾, 设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 在生物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
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