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docx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田琪雅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是被害人的首要特征,包括被害倾向性、易感性、受容性和诱发性四个方面。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行阶段、犯罪完成后犯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三,被害人在犯罪行为实施时没有意识,等醒悟时犯罪人已经实施完毕犯罪行为,例如诈骗。(2)分心状态,被害人虽然在犯罪现场,但由于自身的疏忽大意,未能及时发现犯罪行为,例如扒窃;(3)不敢反抗、无从反抗或者无力反抗。犯罪人通常凭借力量、身份、智力、职权等优势阻碍被害人的反抗行为,使犯罪能够顺利进行。
。在犯罪过程中,被害人和犯罪人的直接对抗相比被害人未能进行反抗发生概率更多。由于暴力犯罪往往发生在加害人与被害人直接的言行接触之中, 因而, 加害人与被害人的互动相对于其他犯罪来讲更为明显。 面对暴力犯罪,被害人在极度紧张、焦虑、恐惧、愤怒的情绪下,会本能地反抗,但犯罪人往往是有备而来,或者是实施多次犯罪行为的“惯犯”,优势地位明显,所以,被害人在与犯罪人面对面交锋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在笔者看来,被害人因反抗失利而遇害的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犯罪人来势汹汹,手段凶残,被害人明显处于劣势;二是被害人未能有效地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对犯罪人施加压力,未能阻碍犯罪人实现犯罪目的,犯罪人在心理上处于上
风;三是发生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使原本能拖延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计划落空而遇害。
,制服犯罪人。虽然大部分情况下犯罪人占据优势地位,但在实践中也不乏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被害人制服犯罪人的案例。例如,大连曾经发生过一起小学生智斗绑匪成功脱逃的案例 ,在此案中,被害人不仅没有被犯罪人的气势吓倒,而且还急中生智,积极与犯罪人周旋,最终为自己赢得了逃脱的机会。所以,在犯罪动态进程中,犯罪人和被害人的优劣势地位不是始终不变的,双方在不断的博弈中,地位总是有微妙的变化,当这种微妙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转化为被害人的优势,甚至有时会出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互换的情况,防卫过当为之典型。
(三)犯罪完成后被害人和犯罪人的相互作用。此阶段中被害人和犯罪人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告发,及时报案。被害人在人身、财产权益遭受侵害后,有强烈的追究犯罪人责任的欲望,会积极要求公安机关予以立案侦查。“在有些案件中,如果司法机关对案件处理不当或对被害人保护不力,告发的被害人很可能遭致犯罪人或者其亲朋的报复;反之,如果被害人不服判决,也可能报复犯罪人,导致新的犯罪发生。” 第二,忍气吞声、息事宁人,此种做法不仅不利于抑制被害人的犯罪行为,而且对犯罪人连续实施犯罪行为起到鼓励作用,很可能助长新犯罪的发生。据调查显示,在强奸案件中,被害人在第一次受害后如果不利用法律武器将加害人绳之以法的话,有接近50%的几率可能导致自己的再次被害或者其他女性的被害。第三,私了解决。这种解决方式由于没有法律程序的保障,面临双方矛盾激化的巨大风险。被害人和犯罪人在犯罪完成后相互作用的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对打击犯罪,
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积极告发、及时报案有利于及时打击犯罪,也便于公安机关及时搜集证据,立案侦查;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不利于及时遏制犯罪,对保护被害人的权益产生负

论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2-06-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