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教学论文
- 2 -
浅谈三生教育
姚明全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而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三生教育”的创新及其实践意义:
1、“三生教育”把素质教育具体化了;使字句处读书”,生活教会细致、宽容、勤恳、踏实,这些的父母、老师、书本教不会,他们过度的关心只会令与这些习惯养成的机会失之交臂。
三、生活教育
生活是“生命”“活着”的体现,是“生命”所有“活动”的总和,“生命”存在的不同,会造成“生活”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生活”的不同,因此,的“生活”丰富多彩,日新月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总是趋向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与接受“生活教育”的程度与方式有关。因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 7 -
”那么,学校、社会、家庭如何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要把握态度、情感和习惯三个纬度。对孩子进行生活态度和情感的教育是家庭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小培养孩子积极乐观、自强自立、永不放弃、懂得感恩等生活态度和情感会改善孩子的生活品质,也会为孩子创造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生活习惯的养成更是重中之重,培根指出:“形成于少年时期的习惯最为良好,这就是所说的教育。”孩子从小养成了健康、文明、现代的生活习惯,他的生活才会健康、文明和幸福。
四、生死教育
生死教育有两个方面,一是生命教育,社会、学校、家庭要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现象与规律,帮助孩子发现和挖掘生命的潜能与力量,启发孩子思考和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懂得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和成全生命,只有这样,孩子的生命才会不断成长,才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庭也应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死亡教育。一直以来,受中国传统的忌讳“死亡”观念的影响,社会、学校、家庭都不想与孩子谈论死亡,也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教育对“死亡”的回避,加上玄幻作品和网络游戏等对“死亡”的误导,会让青少年对“死亡”产生错误的概念,对“死亡”的“无知”,往往会造成对“生命”的“伤害”。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一些看似“可怕”的死亡教育,让孩子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正是因为每个都会死,所以每个更应该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 8 -
五、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也是社会、学校、家庭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命不可能单独存在,它与万事万物共同存在于世界中,必须学会与其他生命共存。施韦泽指出:“有思想的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因此,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关爱动物、保护环境,共同维护自然生态的和谐。与此同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存在于自然生态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态中,因此,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与相处,学会尊重和关爱弱势群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趋向个、社会和整个生态的和谐。
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并列成为教育的四大支柱。道理很简单,如果“生命”都不“存在”了,就不用说什么生命的素质、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价值了。因此,生存教育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应该从生存的常识、生存的技能、生存的工具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生存教育。包括获得生存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使用生存工具的知识和技能,应急自救的知识和技能等等,如果平时学习和掌握了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孩子所掌握的这些知识和技能,很可能成为保全生命的关键。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难中,一位10岁的英国小姑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仅挽救了自
- 9 -
己和家的生命,还让他脱离了险境;同年,一位7岁的深圳小姑娘利用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挽救了煤气中毒的父母,小姑娘也因此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杰出物。
综上所述,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激动心时代,“三生教育”事业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还要战胜挑战,创造机遇,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最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生观和世界观。在的教育中,不能只有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更应该有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社会、学校、家庭应该成为守护孩子生命的乐园,教师、家长应该成为培植孩子生命意识的导师,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应该充满生命智慧和生命情怀,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加精彩、更加幸福。
三生教育教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