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设计范例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研读全文,体会作者至诚至真的情感。
3.学习用至诚的语言打动她人。
教学核心
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招来杀身之祸。
投影小结:
祖母躬亲抚养情深似海
祖母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先孝道 祖母病笃尽孝日短
沐清化蒙国恩除洗马
圣朝恩 生陨首死结草 后忠心 孝治天下尽忠日长
李密是如何用她的生花妙笔,化解矛盾,变被动为积极的,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探讨。
三、作业
1.请同窗掌握下列词语:
零丁孤苦,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沐浴清化,宠命优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乌鸟私情,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请上网查阅有关陈情表的赏析文章。
第二学时
教学核心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赏析本文文思缜密,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课前,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一、教学内容和环节
1.齐读全文。
2.抽查词语:
险衅,闵凶,见背,成立,终鲜,儿息,期功强近,废离,拜,除,寻,切峻,逋慢,狼狈,盘桓
3.这堂课我们进一步来讨论:作者选择了尽孝道,那么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孝情”?(文中找)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诚挚的感情,是本文动人肺腑的力量所在。作者半年丧父,四岁妈妈改嫁,家无兄弟叔伯,幼年凄苦,并且少多疾病,九岁尚不能走路,只得依命祖母刘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目前祖母年高多病,侍奉汤药,唯有李密。
目前的子女多半由于工作事业忙碌,而日子一久常常就忘了家中倚门盼儿归的父母。好多人只是用金钱和其他物质上的东西来侍奉父母,而常常找理由在外不归。应当懂得,父母盼望的只但是是子女可以常常陪伴左右以安心,唯恐子女在外面和人有所纷争,唯恐子女在外面生活遇到困难,甚至唯恐有不测发生。因此同窗们后来一定要记得,不管工作多忙,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4.作者想克尽孝道,为什么会感到进退狼狈?(文中找)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5.漫话“孝廉”和察举制度
《陈情表》中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一句,意思是“此前太守名逵的考察和推举我为孝廉”。
那么,什么叫“察”?谁有资格可以荐举?“孝廉”又是什么官职?
“察”指的是“察举”,这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由丞相、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等高档官吏作为推荐人,向中央政府荐举品行端正的人去做官,又根据被荐举者的个人状况(品行、才干)分别给多种科目的名称,如孝(孝子)、廉(廉洁)、贤良方正(品行端正)、贤良文学(才干优秀)、秀才等。这是西汉时期做官的一条重要途径。想做官的往往求人荐举,事实上被荐举的人中不少人是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产生的,并不一定有真才实学。当时有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秀才不识字,孝子赶出爹。”民谣是对这种察举制度的莫大挖苦。
到了东汉时期,察举制度有了重大改革,一方面规定被荐举的人一定要年满四十岁,二是被荐举的人要通过考试后才干做官,三是规定郡守和国相接二十万人口选举一人的比例,每十二个月荐举孝廉(这时候两科合并了)若干人到朝廷参与考试,及格者方能授予官职。这已有点像后来的科举制度了。
到晋时,仍保存汉代的这种察举制,但措施和名额已不尽相似了。
6.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背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这是一种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本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7.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和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祈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帝也许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
2022年《陈情表》教案设计范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