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不同给药途径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地塞米松不同给药途径(冠周局部注射和口服)在预防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中的疗效。方法:对480例患者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根据阻生类中男220例,女260例,年龄18~35岁,中位25岁。入组的所有患者,均接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未伴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术前1周,未见局部炎症或是疼痛表现,近期没有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的临床检查、全景片显示以及拔除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高位组:160例,为高位垂直或颊舌向阻生,可直接使用牙挺挺出;中位组:160例,为中位近中或水平阻生,不去骨,只使用涡轮机分切拔牙;低位组:160例,为低位近中或水平阻生,需使用涡轮机去骨分牙拔除。在不考虑年龄及性别的前提下,将以上三组每组再随机平均分为两小组:实验组为拔牙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口服甲硝唑 +头孢氨芐缓释胶囊;对照组为拔牙术后口服地塞米松+甲硝唑 +头孢氨芐缓释胶囊。每小组各80例。
2 方法
术前准备及方法:所有患者均采集病史资料,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拍摄口腔全景片,签署拔牙知情同意书,得到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为避免由于不同医师操作导致的人为因素干扰,所有手术均由通信作者本人操作完成,随访及统计分析由第一、第二作者完成。(Septodont,France)行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阻滞麻醉以及冠周局部浸润麻醉,%碘伏(茂康牌,中国)消毒,高位组和中位组无翻瓣,低位组取角形切口,从下颌第二磨牙近端远中颊面轴角处,和龈缘之间呈60°角沿下方切开,将黏骨膜瓣予以翻起,未达移行沟底。牙拔除方法分类:高位组单纯使用牙挺挺出,无去骨无分牙;中位组使用高速涡轮机分牙,无去骨;低位组使用高速涡轮钻去除骨阻力并分切牙体。%氯化钠溶液5ml(科伦药业,中国)冲洗伤口,填塞明胶海绵(祥恩医疗,中国)将颊舌侧牙龈拉拢缝合。实验组用注射器抽取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5mg)(天心制药,中国),在下颌第三磨牙颊侧,(4mg)。所有患者术后常规口服甲硝唑 +头孢氨芐缓释胶囊,同时避免同期服用其他类型的抗生素。 肿胀程度分析:采用Schultze-Mosgau等[3]描述的评估肿胀的方法,设置6个位点(A~F)以及5条连线(S1~S5),测量在闭口情况下的连线距离,计算连线距离之和Sum(S1+S2+S3+S4+S5),术前5条连线距离之和记作Sum术前,术后随诊时计算所得5条连线距离之和记作Sum术后,从而计算拔牙前后连线距离差值,得到最终数据S,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S值。数据在拔牙前及术后第1、3、7天进行测量,见图1。
疼痛程度分析:疼痛程度的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判拔牙伤口的疼痛程度。采用VAS测量尺进行判断,该量尺长横线,长10cm。左端为0,提示基本无痛;右端为10,提示痛感剧烈;中间部分,由低至高程度各异的疼痛。患者结合自我感觉,于横线上划下某个记号,用于提示疼痛的程度[4]。
张口受限程度分析:于手术前与术后第1、3、7天测定患者最大张口时上、下颌中切牙之间的垂直距离,其距离的差值即用来表示张口受限程度。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实验组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术后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3 结果
手术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资料见表1,组间年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将麻药注射后,对牙龈进行分离为起点,缝合结束作为终点。①高位组:垂直或是颊舌向阻生,选择牙挺挺出,无去骨、分牙。实验组(拔牙术后,于冠周局部使用地塞米松进行注射),拔牙时间(±)min;对照组(不给于地塞米松)拔牙时间(±)min,两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②中位组:近中或是水平中位阻生,必须翻瓣,但无需去骨;借助涡轮机可以直接磨切分牙,并分块进行取出;实验组患者的拔牙时间(±)min; 对照组拔牙时间为(±)min,两组间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③低位组:水平低位阻生或近中低位阻生,需翻瓣、去骨及分牙,实验组拔牙时间为(±)min;实验组拔牙时间为(±)min,两组间时间差异无统计学
地塞米松不同给药途径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的疗效观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