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绪论
—■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5、管理道德: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第二篇计划工作
四计划工作概述
1、计划工作:即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5W1H: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如何做。
3、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4、计划工作的意义:
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更经济的进行管理
4、有利于控制
5、计划按表现形式分类:
•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则
6、计划工作的程序:
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
7•制订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7、计划工作的原理:
8、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能了解和找到对达到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准确、客观的选择可行性方案。
9、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10、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就越小。
11、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五目标与战略
1、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2、目标的SMART特性:
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可以度量或测量;可以实现;目标之间相互关联;时间限定。
3、目标的性质:
(即目标是分层次的)
4、目标的作用:
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
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5、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6、目标管理的特点:
7、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的不够
2•没有把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管理人员讲清楚
•不灵活的危险
8、企业核心能力:是指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9、企业核心能力表现在:
3•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4•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
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6•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映
10、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
11、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
12、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3、三种竞争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主导思想是以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差异化战略:使企业在行业中别具一格,具有独创性,并利用差别化建立竞争优势。
:主攻某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或某种特殊的产品。
六预测与决策
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
是指计划在实施工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它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道德等外界环境因素,企业的现有生产技术条件等内部因素。
2、预测:指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
3、预测的作用:
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确定性
2•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
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
4、预测的步骤:
、
4、
5、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6、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决策是管理的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周三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