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自体心理学的短程治疗的论文.doc论新自体心理学的短程治疗的论文摘要:短程治疗是适于自体心理学应用的一个丰富领域,根据已有的理论与实践来看,自体心理学可以极大地促进短程治疗的效果。自体心理学基于其一系列相互紧密协调的理论观念,如神入、自体客体关系、自体客体移情等等,对短程治疗的各种成分展开探讨, 其合理组织不仅让短程治疗更为有效,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说服力,为方兴未艾的短程治疗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富于启发性的思路。关键词:新自体心理学;短程治疗;精神分析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608(2012)01-0109-05 收稿日期: 2011-08-20 作者简介:任其平,博士,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院教授 211171 ;魏宏波,博士,合肥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230061 尽管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海因茨· 科赫特在其著作中没有专门论及短程治疗,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与短程治疗有重大关系(gardner , 2000) 。自体心理学家群体中,最早探索短程治疗的是戈尔德伯格,他尝试将自体心理学思想用于探讨自恋伤害的短程治疗(goldberg , 1973) 。此后,拉扎鲁斯将自恋障碍的短程治疗目标界定为,通过让患者运用治疗师作为自体客体经验来源,恢复患者的自尊和自体内聚感。他还描述了如何将自体心理学用于老年患者的短程治疗(iazarus , 1980 , 1988) 。切纳斯描述了运用短程治疗的前身焦点治疗(focal psychotherapy) 治疗自体结构缺陷,他指出,治疗越短暂,修通过程越可能发生在患者的外部关系和经验中,而不是发生在对治疗师的移情中(chernus , 1983) 。. 进入 1990 年代,新自体心理学短程治疗实践和研究数量显著增加。加德纳率先发表详细的案例报告,描述通过自体心理学短程治疗发生的自体结构改变过程(gardner , 1991) 。同一时期,贝克尔概述了如何将自体心理学原理用于短程治疗(baker , 1991) 。林斯托姆则联合主体间性理论和动机系统理论,提出新的短程治疗模式,该模式的焦点在于揭示和修正患者的潜意识组织原则,这种组织原则出现在移情关系的主体间性背景中,并通过范式模型场景的分析得到阐明,该模式还强调自体状态评估的重要性(ringstrom , 1995) 。巴施整合、应用并扩展自体心理学中的重要进展,创造了发展性的短程治疗模型,在重视情感的同时还整合了认知和信息加工过程, 该模型重点在于动员患者的力量以促进短程治疗(basch , 1995) 。塞路亚还提出了“神入短程治疗”模型,整合自体心理学与认知一行为理论,并对夫妻短程治疗模式有所拓展(seruya , 1997) 。此外,加德纳还就自体心理学应用于短程治疗的实践步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gardner , 2000) 。一、短程治疗的患者选择对于治疗目标和方法各异的治疗师来说,选择短程治疗患者的标准或出发点也不同。林斯托姆认为,患者对治疗师的神入是否能够做出迅速积极回应,是短程治疗效果的最好预报器(ring-strom , 1995) 。因此,他要求治疗师思考如下问题,第一次会谈的修复效果如何? 患者对治疗师的神入如何回应? 以此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短程治疗。不过,就这一点而言,很多治疗师的经验是,对于某些患者而言,获得与治疗师的神入联系是久
论新自体心理学的短程治疗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