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与保健
整理课件
1
健康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定义: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原因都来自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病等。
其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诱因。
不规律的生活习惯、长期熬夜上网、通宵娱乐等等,加之饮酒、咖啡、浓茶或者抽烟等不良行为,造成过于兴奋的状态,因而导致心脏的传导系统受到影响;同时,这些行为导致神经系统受到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脏受损。
整理课件
15
黃帝及其史官对后代作许多贡献,例如制造器皿、交通工具、创造文字,发明天文历法和货币等。现今广泛相信黃帝是医药之祖,也是中华文化的始祖之一。相传黃帝活到110岁。
炎帝(又名神农) 相传神农教民艺五谷,促进农业发展。神农尝百草,察知其平毒寒溫之性,以医治人民的疾病,世称神农为“药王"。
整理课件
16
《黄帝内经》: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整理课件
17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认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整理课件
18
保健
以生命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调理饮食、修炼形体、调养精神等方法,提高体质、防治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天然药物与保健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传统的保健方法进行研究、吸取各学派保健之长发展出独特的保健之道,并指导人们将天然药物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学问。
整理课件
19
什么是“未病”?
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为“未病”。
“治未病”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治未病
整理课件
20
医未病之病,是防患于未然,事半而功倍,自然是上等医生的手段;
医欲病之病,是弭( mǐ,平息,停止)病于将萌,事功相抵,便已逊一筹;
医已病之病,是疗病于已成,事倍而功半,就只能看作是普通医生了。
孙思邈:
“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五脏已虚、六腑已竭、血脉已乱、精神已散、服药必难。”
整理课件
21
欲病之病,如孙思邈所说:“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
欲病之病,在外表上虽然有不适的症状表现,仅仅是“苦似不如平常”,医生又不足以诊断为某一 种疾病。西医所说的亚健康的概念,全身不适,勉强坚持工作,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又都未见异常。欲病之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整理课件
22
预防的含义,以往陈旧的概念是指主动顺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病后调养,避免复发的具体方法。预防的位置在已病之前或者已病之后。
现代预防观念,主动适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的情况下积极防御,避免发展到欲病状态。
预防的位置大步前移,前置到未病之前,如果发展到已病状态,或者病后的恢复,再重视预防,实在是太晚了。
整理课件
23
保健发展历史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整理课件
24
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
孔子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整理课件
25
《黄帝内经》: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整理课件
26
先秦时期的保健
养生术是随着人类的历史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的。
虽然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但作为一种本能
天然药物保健1前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