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济开发之评述
【内容提要】北部边郡与西南边郡,由于地理环境、居民族属以及战略地位不同,汉王朝相应地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政策和开发措施。北部边郡突出战略防御,在经济开发上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以突发式方式运作,投资规模大,开发西域,在河套以西,用了短短12年时间,兴建了规模宏大的三、四千里障塞亭燧〞;[7]同时还修筑了固阳道,沟通天山南北与中原的联络;修“回中道〞,北出萧关。初步完善了北部长城沿线及其以外的交通体系。〔二〕大规模徙民实边徙民实边,在汉武帝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汉书·武帝纪?等资料记载,从元朔二年〔前127年〕至元鼎六年〔前111年〕17年间,先后六次大规模迁徙居民充实边防,最盛时一次竟达“七十余万口〞。大规模徙民实边,充实了边郡人口。?汉书·地理志?云:“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之地,颇有赵、齐、卫、楚之徒〞;“〔河西四郡〕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抱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三〕创始军事屯田屯田之设,始于武帝。?史记·匈奴传?载: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远循,而幕南无王庭。汉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汉书·食货志?称:“初置张掖、酒泉,而上郡、朔方、西河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自此以后,军事屯田成为汉代定制,得到推广。如北部的朔方、五原、北地郡有军屯;河西走廊之令居、番和、居延、敦煌、酒泉、武威有军屯;河湟、陇西等地也有军屯。所谓“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8]〔四〕大力开展马政建立为适应对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汉代大力组建骑兵,加强马政建立。早在文帝时,采用免役的方法鼓励民间养马。至景帝时,开始在北部畜牧业区开设牧马苑“益造苑马以广用。〞[9]据?汉仪补注?云:“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武帝即位以后,“为伐胡,盛养马〞。在景帝马政根底上,又“令民得畜边县,官假母马,三岁而归,及息什一。〞[10]马匹数量大增。?玉海?卷148引魏王郎云:“雄卫霍张皇之师,羁兵塞上,厩马有四十万匹。〞汉武帝时期,大力开展骑兵与马政建立互为促进,二者均到达了当时所能到达的高度。其时养马、用马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汉武帝时为稳固北部边防而进展的规模宏大的突发式经济开发,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就边防而论,城防工事与交通的开凿,完善了边郡防御体系。所谓“建障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稍安〞;[11]大规模徙民实边,充实了边防人口,增强了边郡的防御才能;屯田之设,取到了“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12]的成效;马政建立,也为汉武帝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对边防军兵种的调整奠定了基矗就经济开展而论,其短期效益也十清楚显:首先,徙民实边,军事屯垦,增加了北方边郡地区的人口,使农耕经济不断北移,中原先进的消费工具和消费技术也随之传入北方游牧区;政府鼓励性的组织管理形式也为边郡地区的经济形式的转换奠定了必要的基矗?汉书·地理志?就称凉州地区:“谷价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金城湟中,谷斛八钱〞。[13]同时,屯田本身也取到了“益积谷,省大费〞[14]的成效。其次,马政建立,亦使长城沿线出现过畜牧业繁盛之场面。?盐铁论·西域篇?载:“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于野〞;?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济开发之评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