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中国美学精神
内容提要: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朱熹是继孔子后的另一座顶峰,其精神影响之深远、传播之广泛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朱熹的美学如何呢?这是长期以来研究中国美学的重大禁区和难题。毋庸置疑,朱熹有着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思潮的重要代表
关于朱熹在宋代乃至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明代哲学家庄定山指出:“屈原长于骚,董、贾长于策,杨雄、韩愈长于文,穆伯长、李挺之、邵尧夫长于数,迁、固、永叔、君实长于史,皆诸儒也。朱子以圣贤之学,有功于性命道德,至凡?四书?、?五经?、?纲目?以及天文、地志、律吕、历数之学,又皆与张敬夫、吕东莱、蔡季通者讲明订正,无一不至,所谓集诸儒之大成,此也。岂濂溪、二程子之大成哉?〞[8]我们可以从历史事实和当代学者的研究中见出朱熹美学的重要地位。
崇尚理性、面对现实人生、追求平淡的艺术风格和自然性的人生境界是宋代美学的根本精神。宋代美学包括整个学术呈现着对儒、释、道三大学派的整合态势。“从三教鼎立佛教为首,到三教交融儒教为主,是唐宋哲学开展的总脉络。〞[9]在详细的整合中,各学派学者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差异性;但在以儒学为主导,强调审美活动的社会功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广泛吸收道、释诸学说的长处、尤其是禅宗的高度思辨性理论,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上,那么是一致的。从不同的学派来看,无论是“新学〞、“蜀学〞、还是理学都注重儒学道统,而对禅宗、道家学说广泛交融。作为理学美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更为充分地表达着或代表着宋代美学精神。就目前美学界的研究说明:宋代美学精神比较突出的代表是苏轼、朱熹和严羽。他们三人恰好代表着宋代美学思潮的三个根本维度,并共同构筑着宋代美学的大厦,展示着宋代美学的根本风貌和神韵。就其各自对宋代美学的特殊奉献而言,苏轼代表着审美创造的方面,严羽代表着审美评价的方面,而朱熹那么代表着审美哲学的方面,即朱熹在美学方面的最高成就不在于详细的审美规那么,而在于整体性的审美哲学精神。这是朱熹美学的特殊性,也我们把握朱熹美学特征的一个根本出发点。由此,在人们眼里,苏轼主要是一个文学家,严羽那么主要是一个文学批评家,而朱熹主要是一个哲学家。这就缺乏为怪了。
当然,对朱熹的美学地位及评价,美学界似乎远不如苏轼和严羽那么明确,甚至颇有微词。但这并无损害历史事实,朱熹还是享受着宋代美学之高潮的称号。当代学术大师钱穆高度称赞朱熹,已为大家所熟知。[10]近期出版的霍然?宋代美学思潮?[11]就将朱熹这位理学美学的集大成者,置入“宋代美学思潮的顶峰〞一章,与严羽等美学大家并列。莫砺锋在其?朱熹文学研究?中通过对朱熹的文学活动、文学典籍之整理、文学批评之深化等等方面进展了深化研究和缜密论证,认为“在宋代文学史和宋代文学思想史上,朱熹确实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2]最为集中表达朱熹美学地位的,当是潘立勇的?朱子理学美学?。他认为“朱子理学美学以其特有的哲理性和系统性,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别具一格,以其突出的伦理性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特点,在当时和后代产生着很大的影响〞。[13]
令人疑惑的是,很多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专家有意无意地回避或贬损朱熹美学的地位,并在思想中产生严重的矛盾。产生这一矛盾,或许本身就意味着朱熹美学具有的重大意义之所在吧!例如,当代美学大家李泽厚在他的美学代表著作?华夏美学?中,虽然有竭力贬低朱熹美学地位的言辞,但同时又不得不成认朱熹包括整个理学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特殊意义。他一边说“与其说是宋明那些大理学家、哲学家,还不如说是苏轼,更能代表宋元以来的已汲取了佛学禅宗的华夏美学。无论在文艺创作中或人生态度上,无论是对后世的影响上或是在美学地位上,似都如此〞。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却又正是传统美学的开展者,这开展不表如今文艺理论、批评和创作中,而表如今心性思索所建造的形上本体上。这个本体不是神,也不是道德,而是‘天地境界’,即审美的人生境界。它是儒家‘仁学’经过道、屈、禅而开展了的新形态。〞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在汲取了庄、屈、禅之后的儒家哲学和华夏美学的最顶峰了〞。[14]实际上,李泽厚自身的美学体系建构,恰好也是对这一华夏美学传统的继续并由此开展而来。例如,他提出的“一个世界〞的观点[15]就是对整个儒家美学尤其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美学的核心问题的重新思索和讨论。这“一个世界〞主要是指儒家为人们设计的一种理性与感性、道德与审美、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既现实又超越的世界或境界。因此在儒家看来,人生的幸福就是在现实的人生境遇中如何实现人生的超越而达终极目的的问题〔即“天人合一〞问题〕。
李泽厚在美学史研究中的这种矛盾,恰好也是当年苏轼和严羽所为难之事。既要追求着情感,又不得不落实到现实的社会人生境遇。苏轼和严羽在其贯彻自身的美学思想中总是立不
朱熹与中国美学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