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835年,26岁的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搭乘英国皇家海军的“小猎犬号”(HMS Beagle)双桅横帆船来到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岛(Galápagos)时,他并未过多留意那些如今与他名字密切相关的鸟一段彻底改变生命科学的旅程。虽然在57个月的环球航行中,达尔文他带回的“宝藏”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个大型数据库:368页动物学笔记、1,383页地质学笔记、770页日记、1,529个保存在酒精瓶里的物种标本、3,907个风干的物种标本,这还没算上从加拉帕戈斯群岛捕捉的活海龟。 1836年10月,“小猎犬号”返回英国。达尔文的书信和一些标本开始在英国科学界流传,不少科学家已把他看作同行。学术界的认可更坚定了达尔文的研究之路,他完全将父亲的期望抛在脑后。回国后不久,达尔文便和表姐艾玛·韦奇伍德(Emma Wedgewood)结婚,搬到一处乡村住所——对于他的研究而言,这里的花园和温室简直就是天然实验室。另外,得益于殷实的家底,达尔文能轻松维持生活与研究。不幸的是,“小猎犬号”启航后不久,达尔文就患上不明疾病,头疼、心动过速、肌肉痉挛等症状总是挥之不去,反复无常的病情打消了他再次出海远航的想法。
达尔文这次考察可说是有几分偶然。当时,英国海军部派军官费茨罗伊乘“小猎犬”号舰勘探南美等地海岸,他本来邀请的伙伴未能前行,好事就落在了被汉斯罗教授推荐来的达尔文头上。虽然迷信颅相学的舰长怀疑长着肉头鼻子的达尔文是否具备参加远航的勇气和毅力,还是接受了他。
1831年12月27日,英国皇家海军勘探舰“小猎犬”号从朴次茅斯港起航了。它穿过北大西洋,到达巴西的巴伊亚,然后沿南美东海岸一路南下,到达里约热内卢后,再经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火地岛,绕过合恩角,沿南美西岸北上,从秘鲁圣地亚哥的普拉亚港,经北太平洋的加拉帕哥斯群岛到达大洋洲塔西提岛、新西兰等地,横渡印度洋到马达加斯加岛,经非洲好望角驶往北大西洋,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回到英国。这历时5年,行程数万公里的环球考察充满艰辛,但也让他大开眼界,大长见识。
在南美潘帕斯平原上,他认识了这里的牧民——高乔人。高乔人高大英俊,留着鬓须,长发披肩,慷慨豪爽,桀骜不驯。他极欣赏巴达哥尼亚半岛的印第安人。他们身材也很高大,箍着束发带的长发飘飘,身着美洲驼皮披肩,善良坦率。而火地岛人个子矮小,皮肤粗糙,头发蓬乱,话音刺耳,处于人类发展的低层次阶段。达尔文见到了贫苦农民和疲惫的矿工,被卖为奴隶的黑人,也见到了大农场主和大军阀。这些西方殖民者正在对印第安人和逃亡黑奴实行大屠杀,许多村庄空无一人,整个部落死光。被坚决反对蓄奴制的达尔文愤怒地抨击为“种族灭绝”。英国殖民者把拼命抵抗的塔斯马尼亚人流放到一个孤岛上听凭他们死去。涌入澳大利亚的欧洲人大肆捕猎当地土著赖以为生的动物,又把烈酒和土著们抵抗不了的麻疹等传染病带来,使土著人在饥饿、疾病和昏醉中大批死亡。血腥的事实,是对某些口头上经常叫喊人权的西方人士的莫大讽刺。达尔文常听到受刑奴隶发出的惨叫。他痛心地写道:“只要欧洲人一到哪里,死亡就无不立即摧残着当地的居民。”研究达尔文的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他是个坚定的人道主义者。
对沿途生态和地质的考察沿途本土动植物的命运与土著居民相似。达尔文看到,欧洲人带来的外来生物——猪、羊的
达尔文的一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