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职业音乐教育的一些思考
朱裔文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对加强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满足社会的音乐人才需求卓有贡献,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文章分析了这些问题,并对高职音乐教育作出了明确目标任务、加强师资行转岗或淘汰,而且能够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风气,有助于教师的再学习并维持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实施量化考核,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出一定的量化要求,例如,教师几年内参与的课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论文发表的层次与质量等都有一定的量化标准,对达到这个量化标准的教师在薪酬、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这样一来,教师的从业压力加大,自我提高的意愿明显增强,从而整个教师队伍的再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那么,高职音乐院校就能够保持层次较为合理、结构较为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引导教师“厚德崇教、为人师表”,在音乐知识与能力的言传身教中感染和教育学生,又要为年轻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深造与自我提高提供积极的鼓励与大力的支持,并建立、健全教师奖励机制和优秀教师带动机制,打造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三高”高职音乐教师队伍,使之走进教室能讲,走上舞台能演,进得教研室能研究,真正能够成为高职教育行业的人才,为高等职业音乐教育作出最大的贡献。
三是调整专业方向。在新时期基础音乐教育大改革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模式应该相应地进行改革。多借鉴众多音乐专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高职教育特点,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有所侧重:综合性高职院校应以基础音乐教育为目标,追求全面性与普及性;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要突出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二次理解能力、创造性独立演绎音乐作品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再创作能力。在专业设置选择上要根据文化市场的需求,除保持最基础的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等几个常设的必备课程外,还应该开设小乐队编排、电声乐队、通俗演唱、MIDI制作、音乐文化市场运作等新兴的音乐文化相关课程,并将这些具有时代特征、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新型音乐文化课程作为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学重点,为学生的最广泛就业、可持续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是优化课程体系。高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要归结到其教学根本——高职音乐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高职音乐教育的目标要求,应该尝试着对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改革。例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合并、减少现有的音乐专业课程,优化学科结构,重点体现学以致用的技术与技能培养,突出高职特色;增设排练课、形体课、艺术课、东西方音乐鉴赏课等综合性课程,使多门学科的知识能够最大可能地相互贯通、互为补充,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运用能力;加大艺术实践课的比例,丰富艺术实践课的内容,实实在在地使学生通过在学校课程中完成的音乐专业实践环节,具备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从而为日后具备较强的从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注重教材编写。高职音乐教育应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建立自己的高职教材体系,成立专门针对高职教材编写的教材制定课题小组,参考各个层次音乐院校的专业教材,组织编写一批具有符合社会需求、内容丰富全面、结构清晰严谨、形式多样的,并且
对高等职业音乐教育的一些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