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拟写
对联与格律诗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印绿水存真容。
对联的形式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
对联的格式
一是词类相应,形式对称,二是结构相同,内容关联,三是字数相等,文字精练,四是平仄相对,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对联的特点(一)词类相应,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对联的特点(一)词类相应,形式对称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对联的特点(一)词类相应,形式对称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
对联的特点(一)词类相应,形式对称
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对联的特点(一)词类相应,形式对称
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错例
2004年高考试题(全国卷,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区)某考生答案: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对联的特点 (二)结构相同,内容关联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结构上相同。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对联的特点 (二)结构相同,内容关联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
对联的特点 (二)结构相同,内容关联
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
对联的特点 (二)结构相同,内容关联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的特点(三)字数相等,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
对联的特点(三)字数相等,文字精练
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对联的特点(三)字数相等,文字精练
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
高考复习对联的拟写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