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研究.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研究
梁雯雪 【摘要】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小,教师在开展古诗教学时,需要引入有效的教学方式,以促使学生走进古诗情境之中,领悟其中的文本内涵和文本情感。其中,诗画一体教学法就是一种诗画的教学方法可为古诗教学注入活力,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诗画一体教学,具体可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通过推敲字词来画出古诗的物象
一篇古诗中蕴含的物象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记住古诗内容,并根据这一直观的形象来理解古诗内容。而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开展诗画一体教学,就可以通过推敲古诗的物象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古诗汇总描述的物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有利于学生根据物象来画出古诗中的画面,这显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诗画一体教学模式引导下对古诗中的字词进行推敲,然后根据其中的物象来描绘一幅诗画。例如在古诗开头有“蓬头稚子学垂纶”这一诗句,其中就有“稚子”、垂纶等物象,同时还能知道主要人物的形象——“蓬头”。随后在其他诗句中,学生可以找出其他的物象,如“莓苔”“草”“路人”等等。同时,从“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最后一句来看,学生可推敲出“池塘”这一物象,“不应人”这三个字也可推敲出稚子在路人想问话时他的肢体动作,如给了一个别说话的手势。根据这古诗中一系列的物象,学生可将其线条描绘出来,有利于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其中,同时学生也能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对古诗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抓住诗眼绘画意象的形象与情感
在一首古诗中,若是学生能够抓住诗眼来进行学习,无疑是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了让学生主动在古诗阅读的过程中抓住诗眼来进行学习,教师可积极地采用诗画一体教学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诗画一体教学有了一定的兴趣,若是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来展开绘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在古诗教学中的参与度。而在这样的诗画一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画出符合古诗意境、内涵或情感的画,还需要学生抓住诗眼来对古诗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学会根据文章中精练传神的字词或语句来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懂得将古诗的诗眼转化成为赏心悦目又形象生动的画面。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住“寻隐者”这个诗眼来了解这篇古诗的内容,并感悟以“寻”为动作线索的古诗内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想要寻访某位隐者,却没有找到他的遗憾之情。若是学生不抓住这一点来挖掘古诗的内涵和隐藏比较深的情感,还很难理解这篇古诗中诗人寻人的举动。因为在古诗正文中,诗人并没有将隐者二字明显地指出来,只在文题点明了寻隐者。而且在古诗中,有些意象与隐者的形象存在紧密的关系,如“童子”“采药”“此山”“云深”等等。
因此,在诗画一体教学中,学生若是能够抓好“寻隐者”这个诗眼来绘出形象生动的画,如在深山云雾缭绕的地方居住着隐世的名人,在绘画的时候,就可以绘出带有一定仙气缭绕的画面,让观赏者能够体会到隐者不问世事的云淡风轻与心胸阔达。即便是在这样的画面中没有真正描绘到隐者,也可以让观赏者体会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思想境界,同时也领会诗人寻隐者却没能碰

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焦大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6-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