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有“登高望远”的情怀.doc1 语文教学要有“登高望远”的情怀从中国的传统教育教学来看,语文教师也好,语文教学也好,都应有一种“登高望远”的悠然情怀。在《子路、曾?? 、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夫子, 还是各具个性的学生, 都没有学习的那种机械、死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舒缓,在问答评点之间,碰撞思想, 提升境界。孔子作为教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倾听引导、评点阐述,都显得站位既高,又能包容不同,教学中没有“一言堂”的灌输,也没有“莫衷一是”的放纵, 学生在其鼓励下敢说敢想, 互相分享, 可以说很值得研究。相对于孔子教学的悠然雅致、登高望远, 我们的教学则显得如此匆忙, 而且目光短浅、功利局限。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特性, 它与数理化等学科不一样, 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近年来还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加上情感性, 也就说明了语文学科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还需要提升语文素养、人文情怀。因此, 语文教师应跳出学科教学的窠臼, 站在“育人”的高位来展开教学, 赋予学生更加长远的眼光与更加高远的情怀。语文教学要有“登高望远”的情怀, 不能仅仅是一句目标指望, 而应实践。很多教师发现, 当经历了几个轮次的循环教学后, 对教材篇目以及教学内容都已经烂熟于心了, 这时候的语文教学很容易步入一个“惯性”。对语文教师而言, 这种惯性的持续并不意味着悠然有致, 而是代表着教学激情的消退,始终在固有的框架里“打圈圈”。这时候,应该勇于打破看 2 似舒服自如的教学模式, 努力向上看去, 向远方看去, 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找寻语文教育教学的新起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登高望远”?不妨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定得远一点、含蓄一点, 而不是盯着浅白功利的分数。笔者有两位同事, 就在这种枯燥无味、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中作了改变。一位同事, 大胆地将苏教版教材中约三分之二的篇目改为自学, 他认为在这个学生拥有的教辅材料和查询手段比教师还多的年代, 没有必要逐篇教学, 在教学中更不需要逐字逐句教学, 更多地是帮助学生“链接”不同的文本材料, 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 帮助学生真正从视野与心灵上获得开阔提升。这样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视野比过去开阔多了, 也更加关注社会了。另一位同事,则从“实践”角度帮助学生从“看客”变为“参与者”。他在班级发动学生办了班刊班报,要求学生不仅仅去学,更重要是敢于去写,敢于去表达, 结合高中生渴望“表现”的特点, 让所有学生将目光聚焦到如何写得更优、说得更好上来, 在互相激励分享中把读写和表达训练的要求落实在具体实践之中。不少学生看着自己写的东西能够得到老师和学生的点评、认可,愈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有机的循环。应该说,两位同事的尝试都是成功的,但未必全面,也不能完全照搬,这里面与教师的个体素质也有很大关系,可以说语文教师自身的读写素养、活动组织能力等也是其实践成功的关键。在实际尝试中, 语文教师应该有着这样起码的认识: 其一, 语文教学不是“教授”单纯的文本, 而是“传递”文本蕴含的各种美好情怀。比如, 在教学屈原的《离骚》一文时, 我们教学的落脚点不应该仅仅是古文的诗 3 词句, 也不在于屈原的生平和历史, 而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面对家族的荣耀、国家的责任时对自己的那种自豪与要求, 这一点才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内在的最为
语文教学要有“登高望远”的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