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断点”启示录 1 纪实岁末, 笔者有幸承担了一堂四)的教学任务。选题阶段, 恰逢学校组织环保活动, 受到启发, 我决定利用羽毛球馆内废弃的羽毛球作为本节课的道具。因此, 我选择了“持轻物投掷”作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在同事们的大力协助下, 我顺利地完成了教案的编写。将本次课的主要部分设计为:投掷基本知识的介绍; 基本动作的模仿与学习; 教学比赛, 三个环节。为了保证课堂的“原味”, 也为了让学生保持对教学比赛的兴趣程度和好奇心,我并未进行“磨课”。示范课上, 学生积极配合, 各个环节衔接顺畅, 我也逐渐进入了放松状态。到了教学比赛环节, 我将学生分为面对面的两组, 划线而分, 要求学生利用羽毛球“打雪仗”,在规定时间结束后,哪一方地上剩余的羽毛球少即为获胜。比赛进行的很激烈, 学生们比想象中的更加积极、兴奋。突然, 我发现一位男生将面前散落的羽毛球拢在了一起, 然后, 捧起来一股脑的“空投”到了对方场地, 对方也“回敬”了一下。他们的这一举动似乎给紧张的比赛带来了更多的“笑点”。我明白,这是不符合比赛规则的,但为了保证比赛和课堂的连续性,我并没有吹响暂停的哨音。比赛结束后,在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后,我提出了刚才出现的问题, 2 “适时”的进行了教育。后续的教学环节,很顺利,一节课结束了。课后, 在与国培班的老师进行交流的时候, 大家的肯定让我倍受鼓舞。来自宿州的一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原来他也发现了“犯规”的那一瞬间, 他建议――那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应当鸣哨停止比赛, 当即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这样更能让那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升华。正当我思索的时候,安庆的一位老师说:“为了保证课堂的连续性,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教育。课堂是开放的, 学生是活跃的, 类似情况经常发生,总是断下来,肯定会影响教学的连续性。”周边的几位老师也各执己见, 宝贵的交流时间稍纵即逝, 直到国培的老师们离开, 我也没有太明确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回旋并不能让我解开心中的困惑。在后续的实际教学中, 教案本的反思一栏中, 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就是“断点”还有无数的问号。在课堂上, 在确保安全第一的前提下, 我也对“断点”又进行了多次的尝试和反思。当学生出现问题后, 我立刻终止活动,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沟通和教育; 我也尝试,让那个活动继续下去,当活动结束后,再对刚才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教育。可是, 在随后的课堂反思中, 我隐约觉得有些时候的“断点”教育并不适时。往往会错过一些最佳的教育时机, 当然, 有时候也会有小题大做的感觉。于是, 我冷静下来, 决定仔细看看这些纠缠我许久的每一个“断点”。渐渐的, 我发现体育课堂上遇到的“断点”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学生活泼好动、情绪激昂、动作夸张、急于展示等。一般情况, 这样的“断点”对其他同学, 对老师的教学影响不大, 可控的。第二类, 就是违反组 3 织纪律、比赛规则、消极懈怠、存在安全隐患等情况。这样的“断点”是有“辐射”的,易失控的。这两类“断点”在很大程度上, 其实是可以“预防、预警”的。于是, 在备课上, 我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堂预设环节, 针对不同运动项目、阶段可能出现的“断点”进行“预案”。并在课前、课中、课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例如, 新授课上, 如果遇到第一类
“断点”启示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