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信息技术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doc1 例谈信息技术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前,高度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不断增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再局限于单纯的技能训练, 而是应更多地定位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正如信息技术特级教师许憬所言:“未来的世界不属于那种拥有更多知识信息、技能技巧的人, 而是属于那些具有高阶思维能力和高质信息素养的人。”[1] 但现实中, 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简单化、重复性实用技能训练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我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进行了改革。细分筛选,着重培养典型高阶思维我们所说的高阶思维, 是与布鲁姆认识目标分类中的“分析、评价和创造”相对应的。考虑到高阶思维是一个复杂的领域, 笼统地去谈, 会使其难以在教学中落地。因此, 我们将高阶思维进一步细化, 并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将其具体化为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三种典型的高阶思维能力。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能力, 主要是确定并揭示某个项目相同点或不同点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比较能力。事实上, 比较几乎无时不在。拥有了比较能力, 学生就能够以不同视角去看待事物, 获得深刻的见解并改变观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让学生仅仅获取信息,还要对获 2 取来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获得对信息的深度理解。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学生应该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抽象能力。特别是, 通过抽象, 我们能从具体的信息中识别出不太明显的一般模式, 然后利用这个模式来发现原本看似不同的信息块之间的相同之处。因为抽象的过程是一种比字面解释更深入的分析过程, 所以运用抽象, 可以提高我们对信息的理解水平。同时, 抽象过程中的化简对于重构事务处理的流程, 利用自动化的高效率大大提高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效率至关重要。在今天, 谁的抽象能力强, 谁就可以表现出创造性。所以, 我们不妨将抽象看作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 设法贯穿到实践教学中, 让学生具备“抽象”的意识和能力,为发展其数字化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多关注的是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训练, 却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 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不难发现,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经历过程,深度理解高阶思维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不能够简单地通过讲授和概念解释, 更多地是应该让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之中习得。通过经历高阶思维过程, 学生会体验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特殊性、有效性, 掌握高阶思维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经历过程, 也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着重强调的内容。教学中, 可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其中, 指导学生以高阶思维的观点和方 3 法分析工作任务(即待解决的问题) ,形成具体的工作流程。例如, 在信息技术发展史教学中, 我们需要让学生对不同的信息技术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分析。教师如果只是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语言描述, 学生难以得出信息技术不同发展阶段有何不同的结论。所以, 教师一定要创设让学生参与比较的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异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发明与应用的信息技术”“提高人类信息能
例谈信息技术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