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山重水复“疑”有路.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山重水复“疑”有路
郝金玲 新课改以来,传统文化经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地方纷纷开展读古文诵经典的活动,以此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校本教材如雨后春笋。是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文,可以使学生受到中国传们对思想情感、意境的体验和感悟,也就影响了他们对诗歌改写、续写等效果,这就需要我们给出一定的诱导。《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古诗的教学中可以将多种方式进行整合应用,如把图画、音乐、散文甚至是相关的生活场景整合到古诗的教学中去,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而且将“古诗”与生活密切联系到一起,让学生不再感到“古诗”的神秘和高不可攀,而是从心理上亲近古诗,爱上古诗。
如《雨晴》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学生对诗歌表面所阐述的意思很快就能明白,但是“雨前”的“花间蕊”是如何惹人爱,雨后的“叶底花”又是怎样的一番残败,由于缺少相关体验,学生的大脑里尚不能形成如此表象,因此对诗人所显露出来的那种扫兴之情和惜春感喟无法理解,甚至有学生如此问我:“老师,我觉得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雨后的枝叶格外鲜绿,他应该是神清气爽才对啊,可是这里诗中注释为什么说是诗人伤春呢?”对此,我先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生气勃勃的诗句,学生有的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有的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还有的说“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再让他们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春日鲜花盛开的景致以及见到如此美景的感受,目的之一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目的之二是将积累与表达结合在一起,发展学生口语,为下文的写作打好铺垫。待学生形成了春花之美的表象,有了强烈的爱花之情时,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大煞风景图片――花茎垂落,花儿凋零,一片残败。强烈的反差,学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学生有的摇摇头说:“唉,好端端的花光春色,却被一场雨给破坏了,真乃苦雨!”还有的说:“我在书斋看书看烦了,本想一睹雨后春光,不想花落春残,让人好不扫兴也!”还长长叹了一口气。
多重整合,深切体验,学生已经把自己深深地融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境中。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注重诗句的言外之意,这给我们留下了发展学生思维空间的一个有益的契机,我们应当巧妙地挖掘诗歌的这一空白,适当引导,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的想象,以收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雨晴》的后两句峰回路转,写到了雨过天晴,蜂蝶齐飞,照应着前面的初开之花;但纷纷过墙。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维的空间――为什么?这里我设计了几个问题:站在蜂蝶的角度想,为何而来?看到满园残春,会想什么?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到追春的蜂蝶来到自家小园时会想什么,看到它们匆匆飞往邻家时,又会想什么?在学生想象之后我让他们充分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引导,鼓励他们个性化的理解。各抒己见之后,“疑”之惑豁然开朗,“疑”之趣呼之欲出,“疑”之情一览无余。

四、创“疑”――喜满园春色

一位教育专家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

山重水复“疑”有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