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童趣》原文和译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寻阳"。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得阳分 为九。"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江流”句:极言汉江的浩淼。
“山色”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 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译文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原诗
(宋•朱熹)
胜日②号芨③泗水④滨⑤,
无边光景⑥一时新。
等闲⑦识得东风⑧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题、春日:春天。
2、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风景
7、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 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 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 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 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 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 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 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 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名句赏析
——“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 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 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 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 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 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壬倡导的“仁”。这 些意思如果用萱受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 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i), 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 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译文
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来到泗水边观花赏草,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 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 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春日(宋•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 野田春水碧于镜, 桃花嫣然出篱笑, 茅茨烟暝客衣湿,
处处浮云将雨行。 人影渡傍鸥不惊。 似开未开最有情。 破梦午鸡啼一声。
诗译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 水漂浮而行。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 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篱笆外探头伸出了将开未开的桃花,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 了现实。
原文
天净沙-秋思
4b1uA<^0K督#!<.:
原作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枯藤]干枯的枝
七年级文言文古诗大全原文译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