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派诗歌理论刍议
论文关键词:真诗灵厚活物
论文摘要:本文试对竞陵派诗歌本质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作一鸟瞰,以其发现其合理性之一面。对真精神、清、厚、活物等诗学概念及其互相关系作一阐述,以界定其详细内涵和价值。
在流儒尤有研究,钟曾著?如说?,谭曾著?遇庄?。因此钟、谭诗论也受佛道影响。宗炳主张“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刘勰主张:“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些美学思想都提倡人们彻底从自己内心排除利益观念,离形去智,来观照万物的根源——道。钟惺所说的“孤行静寂于喧杂之中〞正类同于“澄怀〞。钟、谭亦受佛教思想影响,佛教所谓的“定〞,是说要心定一境,不能散动,与钟惺认为创作者不能在喧氛中迷其智识,而要心定神闲类同。所以竟陵上述论点亦包含有关于审美心境的正确认识,正所谓“不孤缺乏以托想-e313。
其三,钟惺所说的“乃以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既指明了作诗要学习古人那样具有幽独特立的感情,说明在处理这种感情时要“伫然凝思,思接千载〞,独往来于天地之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用一“冥〞字,这是指人的心灵在虚静冥想状态。通过“虚怀冥想〞,诗人就可无拘无柬的遨游天地,去寻觅那真精神了。所以在下文钟惺说:“如访者之几于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入者之欣于一室。〞纠据此看来,钟惺认为真诗的产生必先有孤怀——即独到的感情;中经虚静——排除外界功利干扰;再历冥想——即对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感情进展反复的观照,使之“行于古今之间〞,以期对这种另具心眼的感情进步、升华成为竟陵派所言的“真性情〞。冥想是个人的情感转化为真性情的关键。谭元春说:“冥心放怀,期在必厚。蚍踟此中冥心与放怀是一对矛盾,既要求诗人舒散怀抱,释放主体情感,又要求他冥心潜思,以到达竟陵派理想的审美风格——厚。由此可知,钟、谭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激情与冥思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如英国十九世纪诗人华兹华斯所说一样,一方面指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es4],可另一方面又强调诗“起源于在平静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响使平静逐渐流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成功的诗作从这种情形开场。〞[35]也就是说简单发泄个人情感不是真诗,必须从凝神入思才能得真诗。当然,竟陵诗学关于真诗的理论成长于晚明那种变乱纷乘、道德浇漓的环境,必然折射出作家的心态和时代气息——过于强调幽情默想,但藉此就一笔抹杀其中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那么就过于简单化了。
二
竟陵诗歌风格论拈出“清〞、“厚〞二字。钟惺曾写道:“诗,清物也。其体好逸,劳那么否;其地喜清,秽那么否;其境取幽,杂那么否;其味宜淡,浓那么否;其游止贵旷,拘那么否;夫日取不欲闻之语,不欲见之事,不欲与之人,而以孤衷峭性勉强应酬,使吾耳目形骸为之用,而欲其性情渊夷,神明恬寂,作比兴风雅之言,其趣不已远乎。36]钟惺在此处提出了诗体必清的观点,反对诗人周旋于“不欲闻之语,不欲见之事,不欲与之人〞之中,其见解与前述求真诗中要求孤怀、孤诣是一致的。钟惺认为诗人具有孤怀、孤诣,其体到清,艺术风格与人格感情一致。在这里钟惺从自我那种由用世绝望后转向自我适意所形成的“冷如万年冰,纯如无字碑叽。]的孤傲人格境界出发,突出要求审美创造主体与其艺术作品风格一致性,并把自己性情所爱好的清幽风格
竟陵派诗歌理论刍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