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搞好金堤河干流治理的思考摘要: 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立项的金堤河干流近期治理和彭楼引黄入鲁灌溉工程是解决金堤河防洪、排涝问题和恢复彭楼灌区引黄灌溉的跨省骨干水利工程。经过几年来多方努力, 工程建设任务已经完成。总结这两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协调方案, 对于处理具有类似水事纠纷背景的工程建设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金堤河干流治理一、流域概况 , 是跨豫、鲁两省的一条平原河道。由于金堤河为跨省河流,在下游约80km河段范围内,河沿岸豫鲁两省土地穿插交错, 形成省际、县区间和上下游的土地矛盾和灌溉用水、防洪排涝等水事纠纷, 影响到金堤河的规划和治理。 、莘县人民兴建的一个大型灌区。灌区建成后曾实现全灌区灌溉受益, 2 1962年因涝碱问题停灌。1964年调整行政区划时, 以北金堤为豫、鲁省界(范县划归河南省管辖) ,彭楼灌区成为跨省工程(自引水口以下约16km干渠位于河南境内)。 20世纪60年代后期,华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沿黄各引黄灌区相继复灌,彭楼引黄闸于1965年开闸引水, 并于1984年进行了重建。灌区北金堤以南河南省范县基本恢复灌溉, 但北金堤以北的山东莘县和冠县, 因受行政区划的影响, 始终未能复灌, 因而造成区域地表水资源匮乏, 地下水大量超采, 水资源紧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年来, 山东各级有关部门一直积极要求恢复彭楼灌区。二、金堤河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其根源 、排涝的矛盾金堤河流域下游地区的矛盾主要是由水事矛盾引起的。 1949年以前, 金堤河涝水尚能自流入黄, 1949 年汛后, 在修复黄河大堤时堵复了张庄入黄口门, 金堤河即无排水出路, 以后由于连年涝灾严重,上、下游水事纠纷日渐增多。 1958年在“以蓄为主”的治水方针影响下, 大搞引黄蓄灌工程。在金堤河高堤口至台前县河段兴建了多座平原水库、拦河坝、拦河闸及水电站, 。 3 由于长期蓄水, 地下水位升高, 造成北金堤坍塌, 并引发了大面积土地盐碱化灾害。1962、1963年连续两年, 金堤河都发生了较大洪水, 堤防决口, 洪水漫溢, 造成严重洪涝损失。同时使上、下游的排水矛盾加剧, 各地县之间因排水引起的纠纷不断,械斗也时有发生。 1963年以后,在古城以下的金堤河南北岸修筑了南、北小堤, 破除金堤河上修建的拦河坝、闸等阻水建筑物, 兴建张庄入黄闸, 金堤河恢复入黄流路。但是, 随着引黄灌溉事业的发展,大量的退水泥沙通过支流沟渠排入金堤河, 造成河道淤塞、排水不畅, 加上黄河河床逐年抬高, 受河水顶托, 排水能力逐渐丧失。金堤河南、北小堤也因管理不善, 年久失修, 堤防残缺不全, 防洪能力极低。在随后的197 4年、 1991年、 1992年、 1994年, 金堤河都发生了较大洪水,防洪和排涝的矛盾成为金堤河的主要矛盾。这种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是地域间产生矛盾的根源。 1952年以前,金堤河流域范围所属各地、县均由平原省管辖, 这一地区的水事纠纷并不突出。由于在我国行政体制中, 省一级管理权力的独立性相对较强, 调节的效能也较大。在1952年撤销了平原省后, 金堤河分别划归河南、山东两省,形成跨省工程,该流域失去了统一的管理, 矛盾日渐突出。 4 为了治理金堤河,解决边界水事纠纷,1964年, 经国务院批准, 调整了行政区划, 以北金堤为界, 将现在的范县和台前县由山东划归河南省管辖。因区划调整中规定“地随人走”的原则,靠近北金堤附近居住的村民划归山东省管辖, 而这些村民的土地( 9000hm2 ) 又多在北金堤以南, 分布在金堤河两岸, 使金堤河两岸形成两省土地穿插交错的局面, 给金堤河治理带来困难。金堤河南小堤保护范围内主要为河南省耕地, 但在高堤口至张庄闸约80km的堤段中, 约有60km是在山东省的实际耕作区内, 这种格局给金堤河的防汛及管理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同时, 区划调整时划归河南省的范县县城仍位于北金堤河以北的山东省莘县境内,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县、乡、村相互混杂的复杂局面。这种局面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镇管理等方面都带来诸多困难。因此, 由区划所带来的地方矛盾也日益加深, 给金堤河干流近期治理和彭楼引黄入鲁灌溉工程的实施也增加了很大难度。 1964年行政区划调整时,将山东省寿张县、范县的大片土地划归河南省管辖, 金堤河流域90%以上的流域面积在河南省境内。 1965年以后, 金堤河流域及其相邻地区降雨量减少, 气候干旱, 河南省陆续恢复了原有引黄灌区, 增建引黄闸, 大力发展灌溉事业。而位于金堤河附近的 5 鲁西北地区的莘县、冠县干旱严重, 极大地制约了当地工农业生产发展
搞好金堤河干流治理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