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老龄化时代中国人口红利向何处去.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老龄化时代中国人口红利向何处去
摘要:作为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人口对经济增长 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收获了长达三十年的人口红利之后,中 国正面临老龄化时代的拐点,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下降、社会 养老负担加重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新背景下中。(3)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 效率。针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蔡。(2008)认为劳动力从 农村流向城市延缓了物质资本报酬递减,从而维持了中国经 济高速增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人口红利的大部 分)流动到城市,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创造出了巨大生产 力(汪小勤,2007)o而社会抚养负担降低使更多劳动力从 家庭非生产性活动转移到生产性活动中,提高了社会总产出
(Lindh and Malmberg, 1999)。
实证研究的结果很好的支持了上述观点。蔡王德文 (1999)通过对1978-1998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 分析发现,在此期间实现的年平均9. 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率中,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4%,人力资本因素的 贡献份额为
24%,劳动力部门转移,即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 部门(农业)向生产率高的部门(非农产业)流动过程对增 长的贡献率为21%。世界银行(1998)的一项类似研究表明, 物质资本对中国改革期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劳动力 数量的贡献份额为17%,劳动力转移贡献了 16%o
(二)人口红利对储蓄率的影响
人口红利提高储蓄率的理论源于“生命周期假说”,在 消费者理性选择下,储蓄在个人及家庭生命周期中呈“倒U 型”趋势,人在处于劳动年龄阶段时储蓄能力最强。如果一 个社会少儿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储蓄倾向会降低,而适龄劳 动力比例较大时,社会储蓄率较高。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人 口红利是储蓄率上升的重要原因,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有着 较强的消极影响。Leff (1969)通过对1964年74个国家(27 个发达国家与47个欠发达国家)数据的截面估计发现总储 蓄率与非劳动年龄人口数成反比;Higgins和Willianmson ( 1997 )分析亚洲 (2006)认为由于中国家庭户均劳动力比重高,老年和少儿 抚养负担较轻,因而出现高达16%的家庭储蓄率。汪小勤 (2007)则通过基本的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和新经济增长理论 模型从理论层面证明了储蓄率上升对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 在两者数量关系的具体测度上,Loayza et al. (2000)运 用面板分析发现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将导致储 蓄率分别减少
1%和2%o王德文等(2004)利用Leff的模型 得出中国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率回归系数显著为 负的实证结果。然而,也有学者对上述观点持异议:Mason 和Lee (2004)指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数量减少以 及老龄化)会带来人均资本增加以及个人养老储蓄动机增 强,同样会有力促进经济增长。保罗•舒尔茨(2005)对 Higgins和Willianmson (1997)的研究扩展后发人口年龄 结构并不显著影响储蓄率。袁志刚和宋铮(2000)构建迭代 模型发现发现,人口老龄化一般说来会激励居民增加储蓄, 这是造成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倾向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既有的共识与分歧,我们首先要肯定人口红利通过提升 储蓄率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继而一方面继续利用现有 人口红利带来的较多储蓄,进行适度合理投资;另一方面关 注和慎重考量老龄化时代储蓄率变化情况,注重第二次人口 红利的实现,通过经济增长提高人均收入,通过制度设计促 使人们保持足够储蓄率,同时疏通投资渠道,利用好每一单 位资本。
(三)人口红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生产要素单纯的量的扩大没有 关系,而取决于GDP增长率中不能用劳动和资本投入增加来 解释的那部分剩余,实际上是一种余值增长。蔡。(2012) 认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在人口红利消散背景下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第二次人口红利能够在人力 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体制改革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后人口 红利时代全要素生产率的的改进,并提出应通过提高人力资 本、积极应对老龄化、调整生育政策来改善这一生产率来源。 车士义等
(2011)利用全要素生产函数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 三十年来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人口红利每年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3%的结论,并提出了相似政策建议。
在以全要素生产率为角度展开的研究中,人口红利并非 单纯被作为劳动力要素的贡献者,而是作为对国民经济增长 的一种隐含着生产功能的投入,这样的考量较全面完整地囊 括了人口红利的作用。这也提醒我们在老龄化时代更应注重 人口结构转变对人力资本开发、物质资本利用、技术进步带 来的作用,而

老龄化时代中国人口红利向何处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49 KB
  • 时间202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