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内容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学业质量水平
合格考(水平1—2)
1•辨识给定区域土壤的分层结构、土壤的发育程度和土壤的组成。[区域认知]
2•能够使用地成不同形态的新生体
成土母质层
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另一方面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土壤组成
组成
图示
特点
矿物质
广希占却-3帰J7
矿物质通常是指天然兀素或经无机过程形成并具结晶结构的化合物。地球上大多数土壤矿物质都来自各种岩石,这些矿物经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从母岩中释放出来时,就成为土壤矿物质和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未分解的动植物遗体、动物排泄物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
水分
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
孔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
空气
土壤空气来源于大气,它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空隙中,但其性质与大气圈中的空气明显不同
素养应用
例1: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完成
(1)〜(2)题。
L危十-
02(f4U仙EU)ILMJ上埋滞度(cm}
(1)图a中甲为()
(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解析第⑴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成土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故选B项。第(2)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故选C项。
答案(1)B(2)C
探究点二土壤的形成
情境探究
[情境]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移栽盆中。并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土壤浇相同的水,花盆③土壤不浇水。
[探究]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比较说明了什么?②③比较说明了什么?②④比较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①②对比说明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空气;通过②③比较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通过②④的比较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素养凝练
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彳成~h母质
样旷駁元
TLIJ
地形
\I
£
氐电介解连氏
城度崔甫丄煤〔及底上tit航)帥厚歴
I陡肢、轨肢j
人类活动
对土壤的影响
举例
合理的耕作
可以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耕作土壤
保护性耕作、合理施肥、科学灌溉、土壤改良等
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性状
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
退化、肥力下降
不合理灌溉、大量施用化
肥等
素养应用例2: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
据此完成⑴〜(2)题。
(1)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2)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温度低,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弱,土壤
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故A、D错,B正确;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降水少,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C项错误。第(2)题,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1)B(2)A
毎览教材倍鉴血用Ml11日1川■1111人教版P94
我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山东禹城北丘洼曾经是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盐碱化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
91%。这里频繁旱涝。旱季,蒸发强烈,盐分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