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词之吟诵
中华古诗词之“吟诵”
吟诵的基本特点在于其曲调(指吟诵中的声音及其变化,包括旋律和节奏等),因此,声学、音乐声学和音乐理论(相当于中国古代乐律学)是研究吟诵的有力武器。本文就从这一角度来谈谈“什么是吟诵?”、“
中华古诗词之吟诵
中华古诗词之“吟诵”
吟诵的基本特点在于其曲调(指吟诵中的声音及其变化,包括旋律和节奏等),因此,声学、音乐声学和音乐理论(相当于中国古代乐律学)是研究吟诵的有力武器。本文就从这一角度来谈谈“什么是吟诵?”、“怎样的吟诵才是好的吟诵?”这是吟诵学理研究和实践的根本问题。希望本文能为建立吟诵研究框架尽一份力量。
鉴于本文的对象多是语文工作者,因此采用以语文现象做比拟的浅谈方式,并配以示唱。
一、什么是吟诵?
(一)吟诵是表达诗词文章的方式: 表达诗词文章的方式有很多,大致有文字、声音、图像三类方式。 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方式是文字方式,即用文字把诗文写出来。这种方式很准确,一目了然,其中也包括艺术化了的书法。
其次是声音方式,把诗文用声音说或唱出来。这种方式使用也很广泛,不足的是同音字较多、且各地方言又不一致,还须辅之以文字(如对照文字稿或打字幕等)才能表达准确。另外还有图像方式,包括绘画、照片、动画、舞蹈等。这种方式也须辅之以文字,如诗画配等。 其中,用声音表达诗文的方式有多种:
第一种是“唸”,这是最常用的,就是用语音把诗文唸出来、读出来。如常见的唸书、读书、听写等。在这里语音的作用是传达作品内容。
第二种是“诵”,就是用语音把诗文有抑扬顿挫地朗读出来,在这里语音的作用除了传达作品内容外,还表现了诵者的感情。如各种用方言
行腔”得出的,即是按照诗文哼唱出来的,这种曲调仅是语音的模仿或“译音”,即诗文中各字音的高低长短的标记,它本身不能独立表达意义,即脱离该诗文的字词而仅演奏此曲调,则不能表达任何意义;而“唱”的曲调则可以独立表达情景或情绪,给人以感染。这样的曲调才是音乐艺术,因为音乐艺术就是用曲调来表达情景和情感的。脱开词光听《孟姜女》的曲调就能感受到一位女子如泣如诉的情感,光听《满江红》的曲调就能使人激昂壮烈,演奏古曲《苏武牧羊》能感受到沧凉悲壮,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照》的曲调飒爽英姿,《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曲调气势恢宏„„。其感染力是“吟”的曲调所不及的。
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要用乐音(物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有一定音高,悦耳好听)的高低长短变化即曲调来表达情景和情感,以激起听众共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述琵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初中音乐课中的欣赏资料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描述我国历史上楚汉相争、项羽刘邦垓下决战的情景,其曲调模拟出雄壮的不同吟诵者所处的地域不同,会有着不同的方言吟诵。特别是在富庶的江南,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商业交换不发达,男耕女织,丰衣足食,除了盐巴需要从外供给以外,很少与外界交往,因此往往形成十里不同音,同处一省州却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的现象,于是出现各种不同的方言吟诵。 当然,除了用于研究外,今人的吟诵还是要提倡普通话。
(二)吟诵者的习惯
中华古诗词之吟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