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对石淋的认识探讨[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祖国医学对淋证中石淋的认识,从中医角度分析其主要的病因病机, 总结历代医家对该病进行辨证论治与治疗的用药特点, 为中医临床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石淋;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4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 ( 2011 ) 08(b) -025-02 淋证,是肾内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尿频、尿急、尿痛和尿意不尽等膀胱激惹症状为突出临床表现[1] 。中医认为淋证即小便频数短涩, 滴沥刺痛, 欲出未尽, 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者称之。历代医家一般将淋证分为 5种:即气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 故合称五淋。西医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一部分病证可隶属其范畴之中,包括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输尿管结石、肾结石等, 本文主要探讨中医学五淋中石淋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治则治法, 为中医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1 历史沿革淋证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2] ,并且记载:其病 2 中热胀,小便黄赤,甚则淋。后汉代张仲景在《金匾要略》[3] 中称为淋秘: 淋之为病, 小便如粟状, 小腹弦急, 痛引脐中。热下焦者, 则尿血, 亦令淋秘不通。提示淋证是以小便淋漓不爽、尿道刺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五淋之名, 《外台秘要》指出了五淋的内容:五淋即为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现代中医临床仍沿用五淋之名。 2 病因病机《内经》认为淋之为病,肾虚膀胱热也。[4] 隋巢元方亦认为淋证系肾虚而膀胱热所致,如《诸病源候论》[5]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认为肾虚气化不利则小便数, 热郁膀胱则水下行艰涩, 淋沥不宣, 故谓之为淋。以肾虚为本, 膀胱湿热为标的病机观点, 为淋证奠定了理论基础。《丹溪心法》[6] 曰: 诸淋所发, 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金代刘河间首先提出感染湿热毒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 淋证是热甚客于肾部, 干于足厥阴之经庭孔, 郁结极甚而气血不能宣通的结果, 这一论点为淋证之上行感染的认识开创了先河。总之, 中医认为, 肾乃水脏, 职司水液的分清泌浊, 膀胱为州都之官, 贮藏和排泄尿渣, 一脏一腑互为表里, 二者功能正常则开合有度, 水液排泄正常。若膀胱为湿热病邪所侵袭, 或肾气亏虚, 肝气郁结等致使气化功能失司水道不利。古云:小便之通与不通,全 3 在气之化与不化。《证治准绳》云膀胱为水脏, 热甚则生湿, 湿生则水液浑, 凝结而为淋。心主血, 气通小肠, 热甚则搏于血脉, 血得热则流行入胞中, 过食膏粱厚味, 脾受积食之气, 积湿生热传入膀胱亦致为淋。湿热蕴结下焦, 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结为砂石,成为石淋。[7] 《中藏经》[8] 云: 虚伤真气,邪热渐深,又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故后世医家多认为石淋的病机为:湿热久蕴,煎熬水液, 尿液凝结, 日积月累, 聚为砂石, 则为石淋[9] 。具体分述石淋的形成原因有三: 一是肾虚膀胱热, 由于房事过度或年迈体弱, 命门火衰, 肾阳衰微, 虚寒入内, 导致肾气虚, 膀胱气化失调, 水道不得通利水结石聚而成。如过多食入肥甘厚腻之品, 使得体内之热聚集蕴积于下焦, 煎熬尿液, 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或滞留于肾或滞留于膀胱,或滞留于尿道,形成石淋。三是久病多瘀,尿路结石
中医对石淋的认识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